济宁市兖州区建设路小学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兖州区建设路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集团党委领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聚焦立德树人,锚定方向抓全局
学校始终把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作为根本问题,校长牵头制定《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将 “五育并举” 融入办学全过程。在战略布局上,确立 “双轮驱动、三维突破” 工作思路。以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为双轮,推动课程、课堂、评价三维创新。分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清单,确保国家课程方案落地、校本特色课程见效。
二、深耕教学改革,聚力质量促提升
(一)聚焦教学核心,夯实常规管理
1. 继续落实兖州“三兖三航”教师培养政策,分层开展青年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等活动,强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2. 优化教学常规管理,调整并完善评价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检测等环节细化要求,以评价促教学质量提升。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外出学习、校本教研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植教研典型,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品牌。
  4. 强化校本教研管理,聚焦教学难点与热点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提高教研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深化跨学科研究,完善课程体系
1.继续整合语文、科学、美术、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开发系列融合课例,构建完整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2. 设计“课上探究+课后实践+校园共创”育人场景,通过观察自然、科学实验、艺术创作、校园生态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审美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
  3.总结“柳韵风华”跨学科经验,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推动跨学科教学从“主题式”向“常态化”延伸。
(三)推进全学科阅读,提升育人实效
1. 树立“全学科阅读”理念,推动阅读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如数学阅读数学绘本、科学阅读科普读物等,提升学生学科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
2. 研发精准化阅读评价工具,引入“阅读能力测评量表”,从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维度评估学生阅读水平,为分层阅读指导提供依据。
  3. 丰富阅读资源与课例,收集并整理各学科优质阅读材料,开发跨学科阅读课例;创新阅读活动形式,拓展校园读书角、校外阅读实践基地等场景,增强阅读趣味性与实践性。
三、强化队伍建设,赋能教师谋发展
(一)推动教研成果突破
组织新课标专题培训,确保教师参训率 100%;成立课题研究专班,聚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关键问题,去年成功立项 8 项区级课题、16 项校级课题,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集锦》。推动成果转化,教师获省级展示课 1 项、市级经验推广 4 项,教研成果获奖数量创校史新高。
(二)完善梯队培养机制
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瓶颈,升级 “青蓝工程 2.0”,建立 “导师 + 课标 + 课例” 三维培养模式,14 名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能力达标认证。2名教师被评为兖州区教坛新秀,其中1名被评为济宁市教坛新秀。
四、聚焦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全成长
1.品德修养提升:通过系列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2.行为习惯养成: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注重细节,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心理健康促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4.校园文化营造: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5.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密切与社区的联系,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五、新学年重点工作
新学年我们将重点推进精细化办学。落实 “四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国家课程开齐上好,保障课间15分钟活动时间新要求,追求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双减”,深化高效课堂建设;依托省级党建示范校等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力争在艺术、体育、科创等领域获市级高位奖项,巩固办学特色。
1.课程设置与执行。严格依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杜绝随意增减课时现象。定期检查课程表执行情况,确保课程落实不走样。
2.作业管理。严格控制各年级各学科作业量。定期检查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批改的及时性与规范性,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3.教学帮扶与辅导。建立学困生、学优生档案,针对学困生,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后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为学优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挥特长。
4.集体备课。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主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初稿,在集体备课中阐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共案,供教师们参考使用,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5.课堂教学监督。每周安排行政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巡查,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学状态、学生参与度等。对存在问题的课堂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指导改进,确保课堂高效有序。
6.公开课与示范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公开课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课后组织全体听课教师进行评课。每学期推选优秀公开课教师参加校级示范课展示,在此基础上,选拔部分教师参加学区、市级示范课评选活动。
7.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积极申报区级、市级、省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对于立项课题,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8.师徒结对。继续实施师徒结对帮扶制度,为新入职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为师傅,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双方职责。通过听课、评课、指导备课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9.扩大“三礼·五节”活动影响。统筹做好“三礼·五节”活动规划,详细制定各项活动方案,高质量谋划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影响,力求活动实效。
10.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每月开展主题鲜明的少先队活动。在“国庆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激发队员们的爱国情感。
1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等,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2.家校沟通。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成果等,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同时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13.常规安全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等多种形式,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不断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
14.定期检查,隐患整治。建立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每周由各办公室进行自查,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校园建筑、设施设备、消防器材、食品卫生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及时进行整改。
15.保障措施。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打印
打印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