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学校 > 兖州区 >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少陵校区 > 教育教学 > 教研信息

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少陵校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5-09-08 17:36 信息来源:兖州区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少陵校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教研室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为指导,紧扣兖州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科研工作部署,立足学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发展理念,以核心素养落地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支撑,全面提升教科研质量与教学实效,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质量提升”三大核心,深化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教学改革实践,强化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完善教研管理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着力破解教学难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教研体系更完善:优化“学校-学科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明确各级教研职责,形成“全员参与、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教研格局,确保教研活动覆盖率达100%。

2.课堂改革见实效:深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校“三生课堂”教学理念打造实高附校“学思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推广“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各学科至少形成2个优质课例,课堂教学效率较上学期稳步提升。

3.课题研究有突破:做好在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力争新增1-2项区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完成2项区级课题结题;推动课题成果转化,至少3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

4.教师成长提质量:搭建多元化教师培训与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培养2-3名区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或案例获奖数量较上学期增长。

5.评价体系再优化:完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各学科开发1-2套表现性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

(一)强化教研管理,完善教研体系

1.健全三级教研网络

1学校层面:教研室牵头制定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每月召开1次学科组长会议,汇总教研进展,解决共性问题;每学期组织2次全校性教研成果展示活动,推广优秀经验。

2学科组层面:各学科组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学科教研方案,每周开展1次集体教研活动,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分析、课例研讨等;学科组长每月提交1份教研活动总结,教研室定期检查督导。

3备课组层面:各年级备课组每周开展1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与作业设计;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确保备课质量,教研室随机抽查备课记录。

2.规范教研活动流程

1实行“教研活动备案制”,各学科组提前一周将教研活动主题、内容、形式报教研室备案;活动结束后3天内提交活动记录(含照片、签到表、研讨材料等)。

2建立“教研活动评价机制”,通过教师问卷、课堂观察等方式,每学期对各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学科组年度考核。

(二)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堂模式创新

1项目式学习推广:以小学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为重点,依托已有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课题成果,在3-5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试点,各试点学科每学期开发1个完整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并组织公开示范课。

2大单元教学实践:各学科组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课标,梳理教材内容,按“主题引领、素养导向”原则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每学科至少完成2个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并在年级内推广实施。

3高效课堂建设:开展“高效课堂达标”活动,明确“目标精准、环节紧凑、互动充分、评价及时”的高效课堂标准;各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高效课堂达标课,由学科组进行评课打分。

2.加强课堂诊断,优化教学策略

1推门听课制度:教研室联合学校领导、学科组长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每周至少听课10节,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及教学方法合理性;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2专题课例研讨:各学科组每学期围绕1-2个课堂教学难点(如“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怎样落实分层教学”)开展专题课例研讨,通过“磨课-授课-评课-再磨课”的流程,形成优质课例资源包。

(三)加强课题研究,推动成果转化

1.规范课题过程管理

1对校级在研课题(如《小学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实行“月汇报、季检查”制度,课题负责人每月提交研究进展报告,每季度进行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教研室定期组织专家指导,确保研究方向不偏离、研究过程扎实。

2鼓励教师申报区级及以上课题,教研室提供课题申报培训、选题指导、材料撰写等服务;对已立项的区级课题(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后续延伸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中期检查、数据收集、成果整理等工作,确保顺利结题。

2.促进课题成果转化

1建立“课题成果推广清单”,将已结题课题的优秀成果(如教学模式、案例资源、评价工具等)汇编成册,发放至各学科组;每学期组织1次课题成果转化交流会,由课题负责人分享成果应用经验。

2开展“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要求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成果的实效性;教研室跟踪记录成果应用情况,形成“研究-实践-改进”的闭环。

(四)搭建成长平台,提升教师素养

1.多元化教师培训

1理论培训:邀请市区教研员、高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新课标解读、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评价改革等,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鼓励教师参与线上培训(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并提交学习心得。

2实践培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安排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每周进行1次听课评课,每学期开展1次师徒成果展示课;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2.专业化能力提升

1教研能力培养:各学科组每学期组织1次“教研论文写作”“案例撰写”培训,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论文、案例;教研室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各级评选,并汇编成《学校优秀教学论文集》。

2教研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借鉴先进教研经验;每学期开展1次“跨学科教研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理念碰撞与方法融合。

(五)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制度,收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果、项目作品、获奖情况等过程性材料,由班主任牵头,联合各科教师定期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每学期形成1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2各学科开发表现性评价工具,如科学学科的“探究实验评价量规”、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评价表”、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评分标准”等,用于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2.教学质量评价

1建立“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满意度、教研成果、学生成绩提升”四个维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避免单一以分数论优劣。

2每学期组织1次学生评教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反馈给教师用于改进教学;同时,结合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评价,形成综合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六)丰富教研活动,营造教研氛围

1.学科特色教研活动

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如语文组的“经典诵读教学研讨会”、数学组的“计算能力提升策略交流”、科学组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英语组的“情境化教学观摩”等,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

2.全校性教研活动

19月份开展“新课标学习月”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学习、课标解读分享会;11月份开展“教研成果展示周”活动,通过优质课展示、案例分享、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学期教研成果。

2举办“教学疑难问题征集与解答”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由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专家进行集中解答,形成《教学疑难问题解答手册》。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彭华为组长、分管副校长蔡合旺、徐丽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及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研工作,定期研究解决教研中的重大问题。

2.制度保障:完善《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教师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明确教研要求与激励措施;对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学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

3.资源保障:学校设立教科研专项经费,用于专家讲座、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开展等;充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教育教学类书籍、期刊,开通线上教科研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研资源。

4.队伍保障:加强教研室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学科组长;定期组织教研管理人员参加市区级培训,提升其组织协调与指导能力。

本计划将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最新部署及学校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确保各项教研工作落到实处,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教研室

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