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残联2012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11-24 10:53:04

  今年以来,在省残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机制创新,狠抓保障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市政府印发了《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两个文件专门就加快和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年内2次研究残疾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4次对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省九届残运会筹备以及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将残疾人辅具适配工程、市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省九届残运会筹备以及残保金征收等列入了政府督查考核内容,进一步加大了工作推进力度。市人大、政协围绕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开展专项视察和调研,推进了残疾人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残疾人工作。残工委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资金保障、项目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关心和支持。市地税、财政等部门将残保金代征、代扣工作列为本单位年度工作责任目标,残保金征收和财政预算分别比去年增长20%、25%;市编办、市人社局将市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和市盲人按摩医院整建制划转给市残联,增加事业编制14个、公益性岗位50个。市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体育等部门分别在服务设施建设和省九届残运会备战工作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残助残活动。结合全市机关干部帮扶驻村,市委组织部、市下派办、市残联专门下发了"心系残疾人、帮扶进万家"实施意见,市、县、乡6216个驻村单位的机关干部与1814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资金396万元,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使广大残疾人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化完善政策。结合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残疾人保障法》、《山东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落实,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就业、扶贫、托养、社会保障、康复、组织建设、宣传文化、体育等方面,联合17个市直部门制定出台了13个配套性文件,为实现惠残政策提标扩面,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政策。为确保惠残政策落到实处,我市坚持用制度管事,积极推行了政务公开、项目申报、资金审计、政府督查、年终考核等制度措施,并采取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定期通报和电话逐一回访等方式,对资金使用、残疾人康复训练效果、残保金征收、就业培训、帮扶助残、低保重度生活补贴和残疾学生补助金发放等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切实维护了残疾人利益。全市约有28.7万名残疾人享受到各种惠残政策,其中8.2万名残疾人领取了低保,12464名低保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5.2万名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参保费用由政府代缴;1180名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免费教育,资助义务教育和大中专院校阶段的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405人;为514户残疾人家庭新建了住房;对4000名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免费进行无障碍家庭改造80户,配置电子盲杖900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1600人。

  (三)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成效显著。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需求,本着"积极、有效"的原则,坚持市县联动、政府投资、部门支持和社会捐助并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康复救助项目。一是将万名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工程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市县政府和社会捐助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建立县、乡级辅具服务站38处,为33216名贫困残疾人适配了辅助器具,有效地恢复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二是加大投入,残疾儿童康复、肢体残疾人训练、精神残疾人救助和白内障复明等重点工程稳步实施,实现了常态化救助和管理。今年,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医疗报销后补贴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12000元,精神残疾人住院(三个月)补贴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4000元,全市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对832名残疾儿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免费实施肢残儿童矫治手术65人,人工耳蜗救助38人,350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得到免费训练,2498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接受免费住院或服药救助,实施3979例白内障免费手术,完成全省0-6岁残疾儿童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基本情况调查,已调查康复机构19家,实名登记1812人。三是社区康复深入开展。市县两级财政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8元的标准落实社区康复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新建市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示范站97处,举办康复技术指导员培训班13期,培训学员2235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开展"共享阳光?携手建功十二五"活动为抓手,强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残疾人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搞好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针对残疾人个性化特点,依托社会培训、残疾人扶贫基地、农科院校等机构,积极开展残疾人技能、网络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就业培训基地40处,举办培训班25期,免费培训残疾人5300人次。投入资金80万元,无偿扶持400名残疾人个体创业,我市培育的创业标兵盲人周险峰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奖"。二是办好专场招聘会,推荐残疾人就业。采取市县部门联动的方式,为残疾人找岗、选岗、送岗,举办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会6场,帮助420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231人实现就业。三是巩固发展扶贫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推动扶贫基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落实资金450万元,扶持基地163处,其中省级基地10处、市级53处、县级100处,安置2315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3358户残疾人家庭脱贫。四是抓好残保金征收,促进残疾人就业。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就业和残保金征收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保金征收工作。残疾人按比例就业1039人,比去年增长23%;残保金征收突破5300万元,比去年增长20%。同时,认真组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工作,我市有23人通过了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通过率位居全省前列,27人获得了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书。我市被授予"2010-2012年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山东考区先进单位"。 组队参加全省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选拔赛,我市总分居全省第二名。盲人李娜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

  (五)省九届残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我们牢牢抓住筹办省九届残运会这一历史机遇,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抓早、抓细、抓实,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了各项筹备工作。年初的市党代会《报告》和市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此作了安排部署;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马平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任组长,40个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政府印发了《省九届残运会总体方案》,先后召开了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和筹备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市政府组成考察组,到有关省市考察了承办残运会情况和残疾人体育运动场馆。市残联组织力量进行了2次大规模运动员筛选,建立了全市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数据库,按照计划进行了集训。筹备省残运会经费纳入了政府预算,市财政及时安排了经费,部分专用体育器材已进行了采购。同时,积极开展了"备战残运自强健身"、"残疾人健身周"、"特奥日"等活动;实施了"残疾人健身工程",创建示范乡镇26个,示范社区38个。

  (六)残疾人宣传文化建设亮点纷呈。联合市委宣传部等12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残疾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省残联的统一部署,会同市文广新局等部门举办了"济宁市首届残疾人歌手广播电视大赛",全市有130余名残疾人参加了比赛,评选出"济宁市残疾人十佳歌手",并举行了大赛颁奖仪式。选出3名优秀歌手参加全省残疾人歌手广播电视大赛, 1人获得"山东省残疾人歌手大赛十佳歌手",2人获优秀奖,我市被授予最佳组织奖,总分获第四名。实施了残疾人文化建设进社区工程,3个社区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试点社区",创建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乡镇26个,示范社区38个。认真组织了第22个全国助残日等重大活动的宣传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残疾人先进典型,网上卖牛羊状元孟宏伟、"聋儿妈妈"刘惠、自强模范罗鹏、"单腿支部书记"李宝玉、"最美乡村医生"李兴华、"轮椅上的雷锋"张文莉等先进典型,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全市残疾人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山东卫视《新闻联播》、《人民网》、《大众日报》等中央及省内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85次,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稿件410件。中央电视台3次到我市采访残疾人工作。我市36名聋儿走上了央视"星光大道"。在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中,我市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三等奖各2个。

  (七)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年初针对我市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我们形成专题报告,认真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加快市县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分别写入市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规划、财政、设计等有关部门赴外地参观学习,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市、县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责任状,促进了工作开展。目前,市"三大中心"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现已完成了土地划拨确权、规划设计调整和环评工作,正在进行单体设计。市聋儿康复中心累计投入资金980万元,已完成达标升级改造,春节后即可投入使用。微山县、市中区两个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汶上县已征用土地25亩,计划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两个中心规划设计即将完成;兖州市投入资金800万元,对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装修改造,春节前交付使用;邹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占地16亩,已完成初步选址,各项审批工作正在进行中。

  (八)残疾人基层基础工作稳固有力。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以县乡残联换届为契机,切实抓好县、乡残联领导班子建设。积极争取市委组织部联合发文,并专题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参加的县乡残联换届工作联席会议,就代表产生的方法、县乡残联领导班子人事安排、换届程序和换届纪律等有关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了换届质量。目前,我市县乡残联换届工作已圆满完成,残联领导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县残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换届前下降了6.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4%,35岁以下的占34%,一大批素质好、有带动和影响力的残疾人朋友进入协会或当选为代表。二是着力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对全市156名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进行了脱产培训,并全部落实了残疾人专职干事、专职委员的报酬待遇。深入开展了"走千家、访万户,察实情、摸实底"大调研活动,已录入数据库13.63万人,录入率达到97.42%。扎实做好二代证换发和审验工作,已换发二代证14.5万本,全市复查审核17553人,审验注销1367人。三是大力加强维权服务网络建设,成立由市法院等9部门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168个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全市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170件,受理电话咨询724人次,妥善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全年全市无一名残疾人到市、进省、赴京上访,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九)残联队伍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先创优"为目标,研究制定了市残联"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监督检查"三个体系实施意见和县市区残联、市残联机关部室的年度考核办法,将2012年度确定的16项重点工作、12项创新工作和58项日常工作,分解细化到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明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工作台账,实行目标管理。同时,通过采取周调度、月点评、季分析、年总结和定期、不定期抽查等措施,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树立起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以建立廉政防控机制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廉政风险防控与工作职责、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共查找风险点34个,制定了相应的廉政防控措施,印制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手册。同时,围绕资金、资产、项目管理等,健全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人权、财权、事权在阳光下运行,树立了市残联"廉洁从政、共享阳光"廉政文化工作品牌。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我市残疾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残联和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实现残疾人民生"全覆盖、多层次、常效化、保基本、赶平均、奔小康"为工作目标,以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完善"责任落实、投入增长、目标考核"三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技术服务网络、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阵地"四大建设,重点抓好社会保障、康复救助、教育就业、托养服务、宣传文化、备战残运等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民生、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加快残疾人奔小康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研究残疾人奔康措施。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残疾人民生"全覆盖、多层次、常效化、保基本、赶平均、奔小康"指标体系、评估办法和保障措施,为使残疾人事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同步发展当好参谋,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监督检查"三个体系,做到目标、资源、政策"三个纳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加大对"一法"、"一办法"、"一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保障政策的落实。

  (二)提标扩面,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个性化、保障水平低"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难点。下步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政策,提标扩面,使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具全面性、特惠性。二是调查摸底,分类施保,使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三是完善程序,保障公开,使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更具规范性、公正性。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力争使我市贫困残疾人在生活救助、参保参合、住房保障、扶残助学等方面实现全覆盖,让他们"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难有所帮、学有所教",活得更有尊严,真正共享美丽中国、幸福济宁的美好生活。

  (三)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加强与规划、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2013年市残疾人服务设施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县级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没有开工建设的年内要开工建设,已完成设施建设任务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好各项服务功能和作用,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四)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争取将创建"听力康复无障碍市"工程纳入到2013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对全市8400名听障患者进行免费筛查,为全市5000名有听力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助听器并进行康复训练,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回归社会。继续实施白内障复明、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等重点康复救助项目,研究制定《济宁市残疾人康复项目补贴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康复救助项目的审批流程、工作程序和补贴标准。继续抓好康复服务项目的上门回访和后续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康复服务质量,提高康复工程绩效。深化社区康复工作,加强基层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做好省级示范性社区康复指导站和康复站的创建工作,推进康复进社区工作开展。完成国家、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以及国家、省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任务。

  (五)拓宽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继续开展"共享阳光、携手建功十二五"活动,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残疾人培训成效评估,全年完成5000人培训任务。扶持200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挖掘培育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主动对接财政、地税等部门,做好残保金地税代收、财政代扣工作。继续抓好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规范化建设,稳定扶贫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发挥基地辐射安置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举办13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平台。加强残疾人就业实名制统计管理,对残疾人就业、培训实现动态管理。稳步推进盲人按摩培训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盲人保健按摩进社区工作,新建20个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店。

  (六)创新模式,抓好残疾人托养服务。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托养机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争取有更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集中托养。大力发展居家安养服务,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为4000名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探索建设集残疾人"康复训练、文化活动、日间照料"为一体的"幸福港湾"试点社区。

  (七)加强队伍建设,为残疾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实施"强基育人"工程为契机,健全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加强对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村(社区)专职委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建立以中心村(社区)为依托,集康复训练、托养服务、维权咨询、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组织实施 "志愿者助残活动",促进志愿助残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增强专门协会工作创新与活力。加大残疾人证核发与管理工作力度。

  (八)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结合《残疾人保障法》、《山东省实施

  (九)全力备战,继续抓好省九届残运会筹备工作。抓好残疾人运动队伍的组建和训练,扎实做好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集训工作。举办济宁市第三届残运会。制定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交流、引进、保障、奖励政策;建立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专业机构和教练员队伍,加快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协调配合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建工作;抓紧开闭幕式策划;做好残运会会徽、吉祥物、宣传画(册)、主题口号的征集工作。全面实施"自强健身工程",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建设,普及推广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和健身方法,推进残疾人体育加快发展。

  (十)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争取各类公众媒体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市残联六代会、全国助残日、各类残疾人日等有利时机,精心设计载体,充实活动内容,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市电视台手语栏目的开办,巩固和提升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质量。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将残疾人文化建设全面纳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系统化。继续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大力推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推动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举办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选聘优秀选手参加全省汇演,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2012年12月18日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