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持人 : 广大网友朋友,今天参加我们访谈的嘉宾是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孔令军同志,本次访谈的主题是“扎实开展气象服务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首先,欢迎孔局长参加此次在线访谈! [08-04 09:31]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08-04 09:31] |
|
主持人 : 孔局长,今年上半年我区降水偏多,六月份以来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今年以来的天气情况? [08-04 09:32]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截止到7月底,今年我区累计降水量为546.4mm,比历年同期偏多146.4mm。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兖州全区普降大到暴雨,7月27日18时至7月29日14时,全区平均降水量139.4mm,其中城区降水152.8mm,最大降水点出现在兴隆庄站,达198.6mm。 今年上半年大风天气较多,极大风速是28.8m/s,出现在7月9日夜间。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11天,最高温度是37.1℃,出现在6月7日。 [08-04 09:34] |
|
主持人 : 谢谢孔局长。现在正处在汛期,请问气象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08-04 09:35]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从6月1日起,我区进入汛期,至9月底汛期结束。进入汛期以来,我局严密监测预警服务,在每日两次发布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已制作并发布天气周报、重要天气服务等气象信息20期,雨情信息55期;预警信息28期,其中雷电预警12期,暴雨预警6期,台风预警2期,大风预警4期,高温预警4期。其中,在台风“烟花”影响我区期间,我局共发布1期重要天气服务,4期预警信息,并逐小时发布各镇街雨情信息。此外,我局深化部门合作,积极为我区农业生产、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气象支撑保障服务。 [08-04 09:37] |
|
主持人 : 7月25日中午,台风“烟花”在浙江舟山上岸,同时在上周“烟花”也给咱们兖州区带来了降水,孔局长是否可以向网友们科普一下台风以及防范台风的方法? [08-04 09:38]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好的主持人。广义上讲,中心持续风速超过17.2m/s的热带气旋均称为台风。大多数台风形成的源地在北纬5°至30°之间,移动路径复杂多变。随着气象监测水平的提高,通过卫星遥感观测,人们较早地知道在热带海洋洋面上初步形成的台风胚胎,并早早地开始关注台风移动发展,而台风在逐步逼近大陆的过程中,移动路径是不断在变化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也会调整。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预测准确率的因素很多,导致台风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台风预警信号共4种: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和蓝色预警。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防灾减灾的角度,需要提前对可能受灾及影响区域进行防御。在台风来临前,我们应该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警信息,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防台风行动对策。关紧门窗,从危旧房屋、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转移至安全处,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幼儿园、小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停课。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取消,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08-04 09:41] |
|
主持人 : 提起台风预警,孔局长您可以向网友们简要科普一下气象灾害预警吗? [08-04 09:42]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好的。根据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14类灾害性天气预警。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 [08-04 09:44] |
|
主持人 : 近期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我们也注意到女排总教练郎平在比赛场地用纸测风向风速,请问孔局长天气情况对体育赛事有影响大吗?哪些赛事易受气象影响? [08-04 09:45]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研究表明,天气对体育项目影响较大。赛场上每一块金牌的摘取,不仅是运动员、教练员汗水泪水付出的结果,还需要比赛时的“风调雨顺”。 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发现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 风对帆船、帆板、滑翔伞、跳伞、射箭、射击、羽毛球、排球等项目影响较大。比如在标枪、铁饼等项目中,小的逆风可以提高器械的升力,有利于提高成绩,风速大会影响器械的飞行稳定性;侧风会影响射箭、射击的准确性。有时候,风速风向还会导致比赛结果作废。有研究表明,在风速为2米/秒时跑百米,要比无风时快0.16秒。为确保公平竞争,短跑等项目还有超风速规定,顺风时平均风速如果超过2米/秒,将不被列为任何纪录。在博尔特成功突破9秒70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前,曾有两次9秒70以内的100米成绩因超风速未被承认。 气温通常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以及血压有影响,进而影响发挥。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上能充分发挥自身水平的适宜温度大致是13-25℃,最适宜温度是15-22℃。有研究证明, 在同等条件下, 年平均气温在14℃的地区, 其体育运动水平最佳。这可以归结为温和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户外运动, 尤其是足球。气温偏高,运动员的体内能量消耗增大,易造成中枢神经疲劳,肌肉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严重还可产生热病。中长跑、自行车、马术和速度赛马、铁人三项、网球等比赛受高温影响很大。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当湿度比较低时,有利于跳跃运动员发挥水平;湿度偏大时,有利于短跑运动员产生爆发力,但不利于长跑运动员排汗,会影响耐力。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到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运动更有利。在雨、雾天气之下,不仅湿度大,能见度等还会受到影响。 雾的大小直接影响能见度的高低,能见度低可以造成裁判员误判或运动员错误判断进而行为出错。有雾时,运动员会因吸入过多的水汽而影响氧气的摄入,降低气体交换的功能,造成体能下降,进而影响比赛成绩。 降水会导致场地湿滑、能见度变差、在方向上不易掌握,容易出现危险,影响整个项目的进行,比如撑杆跳、滑雪、自行车、赛车以及帆船、赛艇和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强降水可能对选手安全造成威胁;还有一些项目会因大雨被迫停止,比如足球、网球、垒球、曲棍球和棒球等室外球类比赛以及马术、现代五项等比赛。 在体育比赛中,有些项目怕雨,而有些项目则怕太阳。如果艳阳高照,紫外线辐射强也会对运动员的皮肤造成伤害,眼睛会因保护性眯眼而影响视程,对比赛造成不利影响。当然,也有一些项目怕雨也怕艳阳,为减少光照对运动员视线的影响,大型足球比赛会要求场地呈南北向,防止强光影响比赛。 气象条件与体育运动的密切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体育界和气象界的重视。运动比赛中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对发挥水平、创造佳绩有帮助,冷暖适宜、风和日丽的天气会使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增色。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在赛事保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不断推陈出新。1993年东亚运动会开幕前,为避免降水影响跳伞、团体操等表演,气象部门成功进行人影作业,确保开幕式顺利进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气象工作者进行了集成数值预报系统的建设和改进、集合动力预报方法的开创及雷达卫星资料的同化与融合技术的开发,形成适合奥运期间的气象保障临近预报系统,并研制了车载雷达等装置。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图文并茂的天气预报图能直观显示赛道方向与赛时风向夹角,并有夹角度数、风速、左(右)侧顺(逆)风等预报数据,一目了然,获得了组委会和运动员的赞誉。 [08-04 09:55] |
|
主持人 : 气象部门有 “七下八上”的说法,您能解释下吗?它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08-04 09:56]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同时也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按照雨季防汛标准,也可以将这个时间段延伸为7月中旬后半段到8月中旬前半段,大约一个月。 北方汛期降雨分配集中,暴雨强度大,来势汹汹。在“七下八上”时间段,北方地区达到降雨的最大峰值。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北方地区降雨量会占到一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七下八上”期间降水也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当暖湿不稳定气流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山脉的阻碍时,会导致气流抬升,从而成云致雨。而且山地地形复杂各部受力不均,容易产生局部热力对流促进降雨形成。另外高大的地形可以影响四周大范围降水分布。比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山脉的走向也会对水汽产生阻挡或引导。再比如由于山地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密度大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汇聚后被迫抬升,如果盆地中原来空气比较潮湿,则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即能成云致雨,所以山地夜间降水会较多,巴山夜雨就是四川盆地造成的。 [08-04 09:59] |
|
主持人 : 马上就要立秋了,是不是立秋以后就不会再出现像七月份的持续高温天气了? [08-04 10:00]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立秋是依据地球对于太阳的方位确定的天文时刻,大多与气候无关。气象学关于入秋的定义是连续5天最高气温低于22℃时第一天是入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关于立秋后气温不会立即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面对于太阳光辐射的热还要进一步散温,所以立秋后阳光强度会降低,但气温不会立刻让我们有秋天的感觉,所谓秋后一伏指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要以节气来看温度,那么到了立秋的下一个节气——处暑,热量就接近散尽了,那时就凉快了。当然,也不能排除出现“秋老虎”的可能,形成“秋老虎”的原因就是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撤东退,但有时补充能量后又向北抬了,在副高控制下天气又变得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了。 [08-04 10:02] |
|
主持人 : 夏季在收听气象预报时,经常会听到“短时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词汇,它们和暴雨有什么区别? [08-04 10:03]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从基本概念看,24小时累计降水量达到50mm以上的降水被称为暴雨,按其降水量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mm至99.9mm为暴雨;100mm至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是指1小时内某地降水量超过20mm的降水过程,用来说明短时间内的降水强度。短时强降水属于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夏日午后。一般情况下,公众对短时强降雨的感受更为明显,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比较大,容易加重排水系统负荷、引发城市积涝,以及诱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短时强降雨时,要避免经过桥洞、地下通道等低洼路段。 强对流天气主要在春、夏两季频发,指的是雷雨大风(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或17m/s)、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mm)等由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通常伴有雷电,具有突发性、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天气剧烈、破坏力强等特点。强对流天气只要达到某一强度都容易造成灾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龙卷风危害非常大,虽然时间短,但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大。还有冰雹会砸伤车辆和人员,大风对于高空作业产生非常大的威胁。 [08-04 10:06] |
|
主持人 : 群众有什么渠道可以及时知道强对流天气的来临? [08-04 10:07]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测是个世界性难题,首先是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手机APP会显示咱们区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大家搜索即可。再者我们每天会通过微信群、显示屏等方式发布未来三天天气预报和每周天气预报。同时,要关注咱们气象局的临近预报预警,发生强对流天气时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时安排外出活动。遇有天气过程时,我们会提前预警、预报,并实时加密发布雨情、雪量等信息。 大众可以通过看雷达图来自行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在中国天气网的网页、中国天气APP软件上都可以收看雷达动态图,从而简易地判断强对流天气数小时内的发展情况。强对流天气在雷达图上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叫“西红柿炒鸡蛋”,简单来说,雷达回波图上,绿色区域一般对应有降雨,黄色区域一般对应有10mm/h左右降雨强度,红色区域一般对应有20mm/h左右的降雨强度,红的发紫的区域会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也可从雷达回波的多时次动态图看到雨区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等信息。 [08-04 10:09] |
|
主持人 : 在夏季,雷击事故比较常见,遇到雷雨天气时,我们该如何预防? [08-04 10:10]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在这里要再次提醒广大网友,发生雷电时,应尽快进入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远离建筑物内的电线、有线电话及金属管线、金属门窗,因为电可以通过线路和管道传播。周边无建筑物,就躲到车里,关上车窗,这是一个理想的避雷场所!即便汽车遭遇雷击,人也不会有事,但一定注意不要下车查看。在户外遭到雷电时,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比周围其他事物高,也不宜快骑自行车或在雨中狂奔。如果雷电已来到头顶,在附近低洼处蹲下,注意双腿并拢,背要平,头要低下。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该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如果遭遇高压线被雷击断时,千万不要跑不要动,应双脚并拢,以防跨步电压。在户内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关闭家中电器开关、关闭且远离门窗、水管等。 短时强降雨导致城市积水时,应注意:不要在积水道路上行走,注意下水道涡旋、电线杆漏电等。行车切勿盲目驶入位置深度积水中。如遇路面急流,即使水深尚浅,也不要随意驶入。如果已经驶入积水,应先解锁车门打开车窗。多观察水线位置和前车情况,准备逃离。 还要提醒大家,水深超过30cm时,大部分民用车辆会丧失抓地力;超过60cm时,车辆很容易被冲走,危险状况与车辆类型无关。 [08-04 10:13] |
|
主持人 : 夏日炎炎,不少听众反映气象局预报的温度明明只有32、3度,却有进了蒸锅的感觉,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08-04 10:14]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通常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温度计置于百叶箱中所测空气温度,而百叶箱设置在空旷地带草坪上,离地间隔1.5米,且周围无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遮挡。这样的气象记录受外界其他因素影响小,较为客观,有利于统计分析和预报工作的进行。 而体感温度是指每个人和外界接触感受的温度,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湿度、风、个人穿着、日照等。比如在特别炎热的中午,柏油马路上测得的温度可能50℃以上,但在通风、不直射、离地有距离的百叶箱中肯定测不到这样的温度。再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08-04 10:16] |
|
主持人 : 现在正值暑期旅游出行高峰期,在暑期,我国主要出现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气象灾害呢? [08-04 10:17]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进入盛夏,夏季风盛行,南方暖湿气流强劲,只要北方冷空气不间断地向南入侵,势必会带来风雨天气。因此,七八月份的暑期,主要出现暴雨、台风、强对流、高温等几类气象灾害。 作为游客,规避风险的最重要做法就是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尽量避开灾害天气影响时段。如果在景区,应该及时与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以得到救助。 具体来说,在避险常识方面:在山岳型景区游玩时,碰到打雷天气,尽量不要到山顶上去,不要坐缆车;不要脱离景区规定路线,避免山洪,泥石流的发生。当遇到滑坡时,首先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当遇到高速滑坡无法逃离时,不要慌乱,如果滑坡呈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当遇到泥石流时,要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切不可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更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08-04 10:19] |
|
主持人 : 干旱的时候,大家都求雨心切,不少农民朋友也都比较关心人工降雨。孔局长能向网友们科普介绍一下吗? [08-04 10:20]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人工降雨这个词是不准确的,确切的说是“人工增雨”,气象部门不能“无中生有”地变出雨来,只能在有雨的情况下“增雨”。要实施人工增雨,就必须有良好的降水条件,比方说要有云,云层太薄、太低都不行,必须要条件合适才能“请”下雨来。如果万里无云,晴空一片,没有水汽,那就不可能实施人工增雨。 而人工增雨还会受多种条件限制。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给大家打个比方说: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此外,人工增雨作业时还需要向空军航管部门申请作业时间,也就是“空域”,因为增雨火箭弹的射高为八千米,随意发射会对飞机飞行产生巨大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空难事故。有时水汽条件很好,但空军因为有飞机飞行而不批准作业,时机就会被耽搁,甚至浪费,这是我们不能掌控的。每次增雨期间,我们的作业人员一般都需要等候个把小时,甚至三四小时。所以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实施人工增雨。我们气象局将密切监测天气,如有合适时机,将及时按程序启动人工增雨作业。 遇到大范围降水过程,云中所含的水汽是不断补充的,云系随上升气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每次降雨过程中,云中的水汽都是充足的,在一定距离之外,下游降水的云体往往不是上游催化的云体。云体不断生消更新,不会像河水那样,上游截留,下游就会减少。为了检验上游人工增雨作业对下游降雨量的影响,科学家先后在世界多地地开展了人工增雨随机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在催化区的下风向地区,降水量同催化区一样是增加的。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上游地区的人工增雨会减少下游地区的降雨量。 因为人工增雨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有人会担心人工增雨是否安全。一般来讲,“增雨弹”有两种方式处理残骸,一种是爆炸式,就是炮弹和火箭弹外壳在空中直接炸成小碎片,落在地面不会伤人;另外一种是降落伞式,在炮弹身上设计了降落伞,炮弹壳降落速度大概在7m/s,是缓慢落下的,也不会冒白烟。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都不会对地面造成什么影响。残骸没有危险,无毒无害。而且,人影炮点与居民住宅有一个安全距离,大概在500米以上,气象部门在人工增雨作业前也会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发布人影作业公告,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也有人会担心人工增雨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其实,人工增雨增雪是一个微物理过程,而不是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人工影响天气中经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他们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碘化银中的银离子是重金属,但碘化银用量极小,分散在很大的区域里面,单位面积的含量微乎其微。 [08-04 10:25] |
|
主持人 : 气象局还肩负着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其中就包括执法职能,那么目前气象部门依据哪些法律法规行使执法职能? [08-04 10:26]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目前气象部门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一法、三条例、五项行业管理规范”。“一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三条例”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五项行业管理规范”指《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氢气球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08-04 10:27] |
|
主持人 : 气象局作为雷电灾害防御的主管机构,孔局长能向我们介绍一下管理方法与相关国家规定吗? [08-04 10:28]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我们防雷安全监管职责,一是督促企业单位落实防雷安全责任;二是检查企业单位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情况;三是检查企业单位雷电防护措施。 其中,建筑物的防雷检测属于国家强制要求。行政强制依据是《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第十九条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同时,《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指导。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经检测不合格的,应限期予以整改。 [08-04 10:29] |
|
主持人 : 在涉及到气象类灾害保险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需要气象局开具的天气证明。请问这个证明该如何开具? [08-04 10:29] |
|
区气象局局长孔令军 : 据统计,兖州区开具的气象灾害证明主要涉及大风、高温、干旱、暴雨、暴雪等天气灾害,可在工作日到气象局办公室开取证明,不收取任何费用。今年以来,区气象局已经开出三十余份天气证明。需要提醒广大网友注意的是,在涉及气象类灾害保险理赔时,不仅需要联系保险公司,也需要联系气象部门。 [08-04 10:30] |
|
主持人 : 好的,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访谈让大家更加准确了解到区气象局在服务民生和服务社会中所做的工作,也了解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些知识。谢谢孔局长参加我们的在线访谈活动,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期节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8-04 10:31] |
|
 |
|
 |
 |
访谈评分 |
|
 |
 |
全部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