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00004312466C/2021-0876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济政字
成文日期 2021-12-31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有效

济政字〔2021〕89号 关于印发《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31 信息来源: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济宁市人民政

关于印发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管委会(推进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数字强省”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强市,构建济宁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基础形势

(一)发展现状

1. 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数字山东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为数字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202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10余亿元,并形成以济宁高新区、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运河软件产业园、山东省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为载体的LED、光伏、光通信、软件产业及服务外包业、信息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集群;济宁高新区荣获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任城区电商产业数字经济园区荣膺2019年度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试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深化,2020年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74.48,综合位居全省第四位;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数字政府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横向全覆盖、纵向到乡镇,省到市、市到县骨干网络链路均超过万兆,行政服务域覆盖市级单位175个,覆盖县(市、区)单位数量1480个,公共服务域覆盖市级单位数量202个,覆盖县(市、区)单位数量1663个。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基本实现全面应用,向上无缝对接省统一公文交换平台,向下贯穿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平台注册用户3万余个,移动端注册用户近3万个。上线济宁特色移动政务服务APP—“爱山东济时通”,推出亮证服务187项、高频服务468项,涵盖医保、社保、公积金、住房保障、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数字社会初见成效。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社会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构建中小学“智慧校园”,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面推进,搭建医疗卫生专网,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接入6家三级医院、51家二级医院和15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市县乡互联互通远程医疗,“居家医养、医护巡诊”服务在全市推广。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830余万,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电子社保卡开始全面应用。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覆盖公交、出租、铁路、航空等领域,有效提升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能力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验。

信息设施日趋完善。“十三五”以来,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规模、计算能力、安全保障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布局完善、支撑有力、服务便捷、集约共享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全市建成5G基站5600余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县城核心区、开发区(化工园区)、京沪高铁沿线5G网络全覆盖。4G网络频率资源进一步得到补充,有效保障新建交通干线、新增城区等刚性覆盖需求。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京东云数据中心、城市云计算中心、能源数据中心等相继投入运营,机房建设达到T3+数据中心标准,PUE达到1.4。政务信息化集约建设初具成效,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截止2020年,政务云平台已承载60个市直部门(单位)、14个县(市、区)的200多个业务系统。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产业研究所40家、高新技术企业614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科创平台达430家,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500余名。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出台了《济宁市“十三五”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济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济宁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济宁市智慧城市促进条例》,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政府履职、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有效保障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

2.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济宁市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全国领先地区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亟待加快。食品、造纸、纺织、橡胶等传统行业占比较大,产业配套不完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产业的聚合力和爆发力,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果尚不明显,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字化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足。

数字化应用有待深化。围绕“优政、惠民、兴业”的典型数字化应用覆盖广度与开发深度不够,且亮点特色不突出,跨条线、跨层级的业务协同联动应用较少,对社会治理精细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建设的支撑力度不够。数字应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城乡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数字设施有待强化。物联网、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广泛覆盖,市政融合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强化,数据存算设施供给不足,数据汇聚不全,数据融合不足,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较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不足,仍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尚未形成数字城市运营长效机制,数字化建设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项目单向集成多,可持续运营少;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仍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国家信创安全产品应用少,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等关键性难题尚未得到有效破解。

(二)机遇挑战

国际层面,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进一步加速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未来五年,全球科技创新将进入新一轮加速期,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快速演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日益交汇融合,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变革全球生产组织和贸易结构,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面对数字时代发展新挑战,各国都在城市智能化、经济社会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上纷纷发力,积极布局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高度智能化、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运行体系。

国内层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党中央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五年,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将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供给能力,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成为构建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核心要务。全国各地抢抓新机遇,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上海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杭州市通过制定《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促进与规范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徐州市围绕建设平安徐州、诚信徐州、智慧徐州,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深化数字化民生服务,推进数字城乡建设。

省内层面,我省围绕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总目标,提出数字强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我省先后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等文件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为落实山东省数字强省建设新要求,各市加快部署数字化建设,济南市率先提出打造智能经济强市、数字先锋城市,潍坊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融合支撑平台及综合指挥平台建设。

立足济宁,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聚力突破数字强市建设,带来新的发展需求。“十四五”时期,济宁市将进入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期、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旧动能转换全面突破的加速显效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期、拉长补齐短板实现共建共享的集中攻坚期。同时,济宁市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等突出问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聚力突破数字强市建设”。要求济宁市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全力以赴做好转型发展、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数字强省建设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的总体部署,聚焦“八个强力突破、两个大力强化”重点攻坚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优化数字社会新服务、构建数字基建新支撑、营造数字生态新活力,统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数字济宁建设,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新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以系统观念进行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数字济宁建设落地。把握全市各区域基础、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推进数字济宁建设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政策和资金引导,在专项支持、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业务创新、市场供给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数字济宁建设的第一动力,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强化数据驱动及数字赋能,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及数字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普惠全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济宁建设的目标,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建设成果惠及全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可管可控,保障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构建全市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支持采用国家信创体系安全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强化网络、平台、数据体系化安全防护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济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地、数字治理标杆城市,有效赋能“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

——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高端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全面建成,力争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地。

——政府数字化转型效果显著,形成高效化、精细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机关建设,全面建成一体化综合指挥体系,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市”。“一网通办”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事项办理效率显著提高。以数据驱动、精准精细为特点的“一网统管”体系全面建成,有效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社会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形成品质化、便捷化的城市生活格局。人社、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均等,教育、健康、交通、文旅等高品质生活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乡村、社区等公共空间集约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设施集约智能,形成全资源要素、全方位赋能的数字底座。“高速、移动、泛在、创新”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物联网感知设施实现“空天地水”全域部署,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全面布局,数字赋能平台全面建成,有效支撑新一轮数字济宁建设。

——数字生态富有活力,形成共建共享、规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多主体参与、多平台联动、全要素投入的运营体系基本建成,运营生态更加开放、多元。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建成,数字济宁建设运营更加有序规范。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基本形成,关键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重点

领域

指标名称

属性

目标值

(2025年)

1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亿元)

预期性

340

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10

3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预期性

260

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预期性

135

5

企业上云数量(家)

预期性

2000

6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家)

预期性

4

7

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建设数量不少于(家)

预期性

4

8

数字政府

空气、水体、噪音等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率(%)

预期性

80

9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完成的应急指挥事件率(%)

约束性

80

10

电子证照使用率(%)

预期性

80

11

依申请政务事项全程可网办占比(%)

预期性

100

12

实现多网格合一的部门数量(个)

预期性

4

13

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

预期性

85

14

重点用能建筑节能管理数字化覆盖率(%)

预期性

90

15

智能照明设备安装率(%)

预期性

90

16

家庭能源自动化采集覆盖率(%)

预期性

90

17

数字社会

智慧校园覆盖率(%)

预期性

100

18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

预期性

>70

19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占比(%)

预期性

80

20

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

预期性

100

21

停车泊位入网数(个)

预期性

23000

22

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

预期性

80

23

公共交通电子支付支持率(%)

预期性

100

24

智慧物业普及率(%)

预期性

80

25

数字基建

家庭光纤入户覆盖率(%)

约束性

95

26

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

约束性

98

27

移动通信网络平均下载速率(Mbit/s)

预期性

40

28

200Mbit/s 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

预期性

90

29

IPv6 网站支持率(%)

约束性

80

30

大数据中心机柜数(个)

约束性

5000

31

政务信息系统云平台迁移率(%)

约束性

95

32

视频监控联网率(%)

约束性

100

33

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

约束性

95

34

公共数据共享率(%)

约束性

99

35

社会信用信息部门实时共享率(%)

预期性

90

36

公共数据开放率(%)

约束性

50

(四)整体架构

“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将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优化数字社会新服务,夯实数字基建新支撑,营造数字生态新活力,开创数字济宁建设新局面,助推“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

 

 

 

 

 

 

 

 

 

 

(五)总体格局

结合济宁城市空间规划和不同区域城市功能定位,统筹推进数字济宁空间合理布局,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实现城乡发展普惠、老城新区和谐、经济生态平衡、文化旅游优质。

聚焦市域“一心两廊三带”,推动差异发展。聚焦“济宁都市区”,重点针对人口集中、老龄化突出、资源密度分布不均等问题,突出智慧社区、数字城管、数字养老等应用示范推广和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走廊、孔孟文化长廊”,重点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助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聚焦“大运河文化带、泗河绿色发展带、日兰高速(鲁南高铁)城镇发展带”,重点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环保、智能交通等建设,吸引人口和产业沿线集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精准施策,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数字明珠。以数字应用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县域城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农村智能化,助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现代化

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培育数字经济生态,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中心、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高地等城市产业名片,提高数字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智造济宁、活力济宁建设。

1. 做强数字产业化规模

全面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信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

夯实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电子信息制造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企业项目建设,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机器人产业链。依托济宁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主要引进智能终端、高端计算机、机器人、无人机、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等终端设备企业,并以此为核心要素招引上下游零部件产业配套企业落户,延伸智能终端产业链,打造省级智能终端生产制造中心。

升级软件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打造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巩固和提升行业应用软件水平,重点发展工业嵌入式软件、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产品及应用。依托济宁软件园、运河软件园两个省级园区创建名园、名企、名品一体化的高端产业生态,探索“云上软件园”模式,打造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申报省级首版次高端软件及保险补偿。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以曲阜“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软件/中间件、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推动形成物联网核心产品及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实施一批人工智能科技计划项目,深化AI应用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人工智能应用样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载体建设,积极争取行业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在我市落地。大力发展区块链产业,加快推进一批区块链省级优秀解决方案,支撑区块链示范性应用落地;依托科研机构围绕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与计算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推动高精尖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推动应用地理信息+、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发展,推动卫星导航行车记录仪的生产和研发,推广商用车领域车联网应用。

2. 做优产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231”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济宁市主导产业和布局重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农业强市及交通物流强市建设。

推动数字化赋能“231”产业集群发展。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输配电、3D打印等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推广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开展产业互联网建设。聚焦高端化工产业,重点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园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应急救援指挥中的应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印制电路板等信息制造业细分行业。聚焦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等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能源运行体系建设。聚焦新材料产业,做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申报工作,鼓励企业探索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引导企业推动“云行齐鲁”上云工程。聚焦医药产业,推广数字化技术在预测候选药物中的应用,推进制药工业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强化全市工业大数据应用,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

推动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推进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技术在纺织服装全生产环节的广泛运用,积极发展“互联网+服装定制”,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从制造走向智造。推进橡胶行业数字化改造,培育国家级研发中心及省级研发中心,建设国家级橡胶制品绿色示范工厂;全面推动轮胎绿色发展,打造轮胎行业全业务链条的数据互联,不断探索绿色轮胎自动化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建材行业数字化改造,玻纤产业重点围绕大型节能池窑设计、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实现生产线“设备智能化、物流自动化、控制信息化、效率最大化”;装配式建筑产业以智慧工厂为标准,建设集设计研发、智能加工、绿色建造、施工装配、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打造全国示范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地。

推动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发展数字化农业机械,实施智慧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实现以北斗系统为主的高精度自动作业和精准导航,深入推进主要农作物种植全程机械化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推动农产品触网营销,推广数字农拍平台应用,鼓励开展社区拼团“线上小程序+社区服务实体”等新零售模式,开设“济宁礼飨”线上品牌旗舰店。建设智慧型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提升流通节点数字化与标准化,促进农产品流通提质增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管理,推进农产品数字化追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园区,引导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种工厂,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强化大数据技术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重点推进大数据在大蒜单品市场预警中的应用及在全产业链农产品价格预警中的应用。

推动数字化赋能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数字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化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体系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智慧物流,助推交通物流强市建设。创新发展数字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吃穿住行及旅游、休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在线化发展,促进线上业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支持企业开拓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领域,培育壮大体验经济,发展“无人经济”。强化城乡要素对接流通,促进网络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市场拓展,畅通优质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

3. 做大数字经济新生态

优化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繁荣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打造高品质的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共享。依托资源优势,把济宁城区打造为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周边县(市、区)发挥地方特长打造特色数字经济园区,在全市形成“一核多园”数字经济格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园区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

构筑多元的数字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建设济宁市数字经济服务平台,针对研发设计、生产、数据管理、工程服务、两化融合、管理认证、检验检测、协同营销等环节需求,为各类企业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云服务。绘制“全市数字经济企业研发需求”和“全国重点数字技术分布”图谱,挖掘和精准定位数字经济发展服务需求,打造企业能力画像、企业“合作通”网络,充分赋能和增强全市数字技术创新牵引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加快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机关运行体系,打造一体化综合指挥体系,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动“数字治城”,显著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打造活力济宁。

1. 建设数字化机关运行体系

依托“山东通”平台,深入开展数字机关建设,构建机关运行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机制,再造机关运行模式,提升机关运行效能,打造高效协同的机关运行体系。

推进机关运行标准化。全面梳理机关非涉密业务事项和办理流程,推动实现事项、流程、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级各部门根据“三定”规定,按照“应梳尽梳、不留死角”和最小颗粒度的原则,全面梳理机关业务。对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按照“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优化办事流程,形成多部门联办“一件事”清单。梳理与事项对应的信息系统清单和数据资源清单,形成“纵向层级间、横向部门间”衔接一致、“业务—系统—数据”高度匹配的数字机关建设目录清单。

推进机关运行数字化。推动机关办文、办会、办事全面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提升机关运行效能和数字化水平。推动已有办公OA系统统一迁至“山东通”平台,加快推动公文运转、政务信息、督查考核、会议管理、通知公告等机关日常运转实现数字化;机关日常运转事项全部实现数字化办公,公职人员可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办理相关业务。推动综合办公业务数字化,实现机关党建、组织人事、财务管理、机关事务等综合办公业务全部线上办理。推进核心职责业务数字化,实现各级各部门核心职责业务全周期、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

推进机关运行协同化。推动机关运行流程再造,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事项高效协同办理。推进机关“一件事”一链协同应用,对照多部门联办“一件事”清单,用“数据链”再造“业务链”,让“数据跑”代替“人工跑”,实现机关内部高效协同。打造重点领域多跨协同应用,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政府核心职能,加强相关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资源共享,推动实现多跨业务数字化协同。

推进机关运行智慧化。发挥“以数辅策”作用,着力构建整体、高效、智慧的机关运行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加强对业务沉淀数据的挖掘分析,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提供更为系统、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机关运行效能监测预警体系,多维度监测分析各级各部门机关运行效能;强化监测分析结果运用,适时优化机关运行资源配置,推动机关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数字化改革,驱动机构重塑、业务重塑、模式重塑,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

2. 打造一体化综合指挥体系

以“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为依托,加快推进济宁市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指挥调度、风险防范预警、事件应对处置和服务科学决策水平。

建设综合运行中心。统筹利用公安、综治、应急、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部署的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等“物理传感器”及政府网站、政务热线、“爱山东济时通”APP、综治网格、互联网舆情等“社会传感器”,依托数字赋能平台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及风险隐患的量化表达、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

建设事件处置中心。充分对接各部门业务处置系统,建设事件处置中心,建立完善的事件处置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事件接入、事件分拨、事件处置、时效监管、考核评价等事件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有效支持跨部门、跨层级业务流转及协同处置,推动城市事件的有效执行和管理。

建设指挥调度中心。依托数字赋能平台,借助融合通信、视频会商、视频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与各级指挥中心及业务部门的音视频统一调度和即时通信联络。在紧急状态下,快速建立起统一指挥、多方协作的应急处置体系,并依托数据及技术能力支撑,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态势研判、应急处置、决策部署、指挥调度的能力。

建设辅助决策中心。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数字赋能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对综合指挥决策的重要作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综合指挥模式。重点对新旧动能转换、污染防治、重大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分析建模,构建相关决策知识体系,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事件处置及指挥调度等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

3. 深化高效化“一网通办”体系

聚焦“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强化政务服务品质供给,深化“一站式”便民惠企服务,创新市场监管模式,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政务服务高品质供给。应用做“加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面上网运行。流程做“减法”,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围绕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建立政务服务图谱,强化数据共享应用,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极简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服务做“乘法”,健全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桌面端、移动端、窗口端一体化融合运行,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改革做“除法”,强化政务服务品质供给,深化“一件事联办”模式,提升网办深度和服务质量;探索“分钟制”“小时制”“一链办”“掌上办”“零证办”等服务模式,推动智能客服、刷脸办事等新技术应用,拓展延伸自助服务,提升公众便利度和获得感。

深化“一站式”便民惠企服务。改造“爱山东济时通”APP为济宁“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的移动端入口,实现移动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依托“爱山东济时通”APP,整合公共服务,推动由“人找服务”向“包围式主动服务”模式转变。优化营商环境,对接整合现有惠企服务资源,推进企业获取资源要素“一键直达”,推进政府与企业线下线上全方位的零距离互动对接,让企业感受到政府工作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构建“好差评”立体化评价机制,提升群众获得感。

推动市场治理范式重塑。构建市场监管数据全面采集体系,推进市场监管数据融合共享,加强监管大数据综合分析,为市场风险预判及市场监管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智慧综合监管、信用监管,实施“千企千面”差异化监管,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行业协会与平台型企业合作,推动大数据与行业规则、治理手段充分融合,探索精准监管。

4. 健全精细化“一网统管”体系

聚焦城市规划建设、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应急响应、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形成数据驱动、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济宁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规划建设科学化。全面整合规划建设领域的基础资源,形成自然资源“一张网”。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一体化支撑能力建设,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汇总各类应用服务,实现统一管理与运维。依托数字赋能平台,构建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权威准确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体系,推动多规信息图层的融合汇聚、多方共享,实现“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统筹推进覆盖全市、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业务协同应用,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的态势感知能力、综合监管能力、形势预判能力、宏观决策能力。加快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市级节点建设,探索推进智能化全息测绘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等应用。

推进安全防控一体化。深化数字公安建设,强化存储、算力等硬件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在指挥作战、智慧警务等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深化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大数据指挥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安全智慧矿山建设,全面采集、融合分析煤矿安全生产数据,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智能监管。推动公共卫生预警监测指挥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风险研判等领域中的应用。建设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综合研判和全过程管控。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区块链技术在产品追溯领域中的应用。构建“法治济宁”数字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行政执法监督、公共法律服务等数字化建设。创新政法工作模式,实现政法全数据交换共享、全业务网上流转、全方位分析决策,全面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深化城市治理精细化。以住建部“新城建”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城市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分级监管、联动处置的管理机制,强化各平台之间联合互通,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体检的智慧化城市协同发展体系,助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依托数字赋能平台,分级建设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城市管理驾驶舱,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数字化管理工具,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济宁市“和为贵”社会治理文化,构建多元调解的社会治理信息资源体系,实现诉求闭环处理。

推进应急救灾数字化。加强应急救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应急救灾数据全面采集和融合共享,完善应急管理主题库、专题库,确保主要风险、重点风险“底数清”“情况明”。构建覆盖应急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应用体系,为各类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与监测、事中指挥与处置、事后评估与重建等阶段提供数字支撑,提高应急管理综合预警、快速发现、快速响应能力,推动应急管理更加高效、智能。打造应急现场战术互联网,加强对应急资源的管理与调控,完善应急预案和知识库,开展常态化“模拟+实战”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执行效率。整合与生产、物流、互联网等相关的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优势资源,强化应急指挥协同调度功能。

推进生态治理协同化。加强数字生态统筹建设,重点推进数字生态规划编制。加强“天地水一体化”动态监测,整合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和系统,实现对水、气、林、土、噪声和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的实时获取和融合共享,形成生态环境“一本账”。加强智慧环保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业务督导调度指挥中心,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研判决策、综合指挥智能化建设,实现问题线索全收录、异常情况全预警、多方角色全参与、处置过程全监管、工作质量全检验。推进数字水务建设,强化数据全面汇聚与分析,深化水务管理智能化、协同化,提高水务管理效率。推进数字能源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强化能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为能源规划、节能监察、计量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优化气象服务体系,强化生态气象综合评估与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等服务。

(三)优化数字社会新服务,提高生活品质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依托新技术,全面推进数字服务、数字生活、数字空间建设,创造普惠均等、温暖贴心、和谐宜居的数字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助力打造文化济宁、美丽济宁、幸福济宁。

1. 完善普惠均等的数字服务

聚焦人社、养老、救助等基本民生领域,打造一批数字惠民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基本民生服务普惠均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化智慧人社。深化“一网一库一卡一号一平台”建设,实现人社全领域业务多渠道、智慧化的一网通办、全市通办。优化服务渠道,升级改造12333热线系统,拓展自助终端、短信、微信等多种服务渠道,逐步实现各渠道一体化管理与高效衔接。加强社保卡即时制卡网点建设,推广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扶贫、社会保险、公共就业、人事管理、劳动关系等领域应用。强化人社大数据分析利用,全面推进人社大数据在劳动关系纠纷、人才服务、社保待遇静默认证、政策推演、决策支持和科学监管等方面的规模化应用。

完善智慧养老。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强化养老资源统筹管理,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乡上下贯通、标准规范统一、资源充分共享,搭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呼叫服务、养老咨询、安全监护、健康管理分析等服务,让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及时响应。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与医疗机构共同打造以运河生态健康养老和儒家文化生态健康养老为特色、基于大数据并融合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和中医药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社区,推进智能居家养老设施及智能健康终端部署,发掘老年人个性化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保障和有满足感、获得感的服务。

推进智慧救助。立足困难群众全覆盖、兜住底、无遗漏,推进“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大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纵向联通、市直社会救助职能部门横向协同的救助网络。推进社会救助数据资源上云和信息开放共享,推广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整合救助资源,实现救助政策、救助对象、救助信息等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度。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字化建设,拓宽核对数据源,推进社会救助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对比和数据共享,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一网通办”总门户延伸,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指尖办”“掌上办”。

2. 打造温暖贴心的数字生活

聚焦教育、健康、文旅及出行等重点生活领域,打造一批温暖贴心的数字应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强化智慧教育。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教、学、考、评、管”等教育全过程的应用,助推科教强市建设。强化全市统一教育资源管理,打造智能教学空间,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实现减负赋能;构建覆盖市县乡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服务体系,普及网络学习空间,打造“网络共享”教育模式,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做到因材施教。强化教育大数据应用,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入学信息精准推送、证明材料线上提交、入学报名“掌上办”,重点深化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治理和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加强校园管理,推广平安校园、校车监控、平安短信、儿童手机定位、家校通等应用。

强化智慧医疗。推进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精准化及智能化发展,重点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学影像识别、辅助外科手术等方面的普及应用。全面汇聚全市医疗机构、人口健康数据,建设医疗健康主题库,加快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的信息共享和互认互通。推广电子健康卡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实现群众就诊“一卡通”。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持续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咨询、交流互动、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加快市、县、乡医疗机构医联体建设,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大医疗保障数字化建设,整体提升医保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医保制度公平性、基金安全性和服务可及性。

推动智慧出行。推动全市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部署交通智能感知和管控设备,推进智能交通路面前端的信号系统、电警、流量采集、LED交通诱导等系统补点建设和升级改造,构建智能交通一体化管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大数据汇聚共享,深化数字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出行、智慧决策等各环节中的应用,重点实现运输载具联网联控、道路智能交通管控全程覆盖,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有序、顺畅的交通环境。优化数字交通服务体系,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全程电子化服务,完善交通信息动态查询服务,推广智慧停车应用,推行公共交通收费、高速收费的无感化、电子化,提升公众出行智慧化水平。

推进智慧文旅。提升文旅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大网络、智能化设施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景区等文旅载体的部署。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梳理三孔和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资源,形成济宁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深入挖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内涵。构建数字文旅应用体系,强化文旅资源融合共享,推进“一部手机游济宁”,深化数字技术在指挥调度、行业管理、文旅服务、文旅营销、文旅体验等领域中的应用;强化文物安全智能防范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发展VR景区导览、“互联网+演艺”、景区直播、网红带货、赛事峰会等旅游模式,培育一批精品IP和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数字广电,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互联网+体育”,开通“15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

3. 构筑和谐宜居的数字空间

聚焦基层治理及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数字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在基层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形成和谐宜居的数字空间,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完善智慧社区。大力推进社区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设施管理、车辆管理及社区安全管理智能化。深化智慧社区基础管理,构建社区“治理+服务”的基层管理体系,打通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纵向兼容各类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信息,横向打通各类综合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推进社区智能运营中心建设,提升各类突发事件的提前预警、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满足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方面的便捷化服务需求。推动社区配置健康管理、紧急呼叫等智能产品,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完善社区治理体制,同基层党建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建设区域化共建的智慧社区。推广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家庭。

深化数字乡村。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乡村”“掌上乡村”工程,重点建设全市农村生态环境感知监测体系,提升农村土壤、水源、畜牧等环境智能化监测能力。整合乡村信息资源,深化乡村大数据技术在党建管理、村务管理、乡村治理、乡村服务及农业服务等领域中的应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智慧文旅产业,支持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政务新媒体推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与乡村旅游资源传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扶贫脱困。推进曲阜市尼山镇、鱼台县鱼城镇、金乡县兴隆镇等一批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山东特色试点示范。

(四)夯实数字基建新支撑,筑牢发展基石

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赋能平台建设,补齐短板、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夯实数字济宁底座。

1. 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新基建”整体升级,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部署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字科创设施,形成以“高速、移动、泛在、创新”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济宁建设运行提供感知监测、网络传输及计算存储等基础支撑。

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物联感知设备在城市建筑、道路、公用设施等重点空间的部署,全面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推动“双千兆”网络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部署,推进千兆光网普及,打造全光网城市,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推广普及工业互联网,加快窄带物联网、IPv6等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持续推进政务外网归并整合及扩容升级,加强政务云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形成良性政务云服务生态。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信息通信服务实现按需供给,信息网络应用实现个性定制、即开即用。完善存算一体基础设施,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布局,持续推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扩容升级,积极推进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异构多样的算力资源,实现多种基础资源的融合与服务化;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扩展提供AI计算、高性能计算等多样性算力服务,打造济宁“智算中心”。

部署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本市各类地下管线、地面建筑、道路交通、桥梁隧道、河网水系、城市供水等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统筹部署或预埋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各类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地上地下城市部件运行状态感知、监测、预警、处置的数字化需求。扩充本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将行业物联网传感器建设纳入其中,确保感知设施部署需求与本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审批、实施、验收。探索部署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数字水利、智能建筑、智慧环卫、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型设施。充分依托多功能信息杆柱、采集箱、综合管廊,推动公共感知设施集约部署。

布局数字科创设施。优化全市区域数字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加快引导科技资源进园区,推动塑造“一核多点多线”的协同创新格局,提升数字科技创新链整体效能。精准对接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入具备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平台。依托行业领先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数字技术创新基地,开展关键技术、基础软件及应用平台的研究开发,构筑自主创新技术产业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有关学科专业及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通创新链路,促进创新要素在全产业链分享渗透。支持数字技术企业建立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工作站,引进博士后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围绕加快形成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链条式支撑,优化资源配置,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 打造全方位数字赋能平台

按照“集约化、共享化、轻量化”的原则,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重点打造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数字赋能平台,向下统一接入各类数字基础设施,向上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共性支撑服务,全面赋能数字济宁建设。

建设“汇管用评”的数据中台。持续推动政务数据、物联数据、视频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汇聚,加快建设面向不同对象、不同主题、不同领域的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及业务库,建设形成逻辑统一的“数据湖”和“资源池”,并推动数据在省、市、县(市、区)之间共享开放。健全数据管理标准,并融入数据管理功能模块,开展数据清洗、加工、关联、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数据服务,建设集数据开发、治理、服务、分析、标签、算法、运维管控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为各级各部门应用场景和数据需求提供标准的数据服务。强化数据应用反馈评价,及时更新完善平台数据。

建设集约共享的业务中台。围绕政务业务的共性需求,实施数据、服务、系统的整合再造,构建统一的用户、流程、表单管理中心,覆盖政务应用中用户、表单、流程、电子签章、认证授权、邮件、通知等共性功能,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各类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全场景、全流程支撑能力。整合数据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接口资源,构建共享开放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能力接入、应用服务、运营管理等标准资源,提供系统模块化搭建能力,促进各类“微”应用快速构建,为各部门快速封装出政务应用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多端一体的移动中台。打造济宁市移动中台,构建“爱山东济时通”APP应用新的架构体系和业务模型,从用户、业务、数据、技术、运维等维度全方位服务多端,为多端的页面布局、信息发布、应用管理审核等提供统一的业务支撑能力,实现政务服务多端的用户管理一体化、业务应用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技术支撑一体化以及运维监管一体化。

部署万物互联的感知中台设计济宁市感知体系通用架构,打造全域数字标识体系,对城市有形实体进行唯一的数字标识。围绕济宁市各类感知体系部署和管理需求,构建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管理体系,实现烟感器、液位器、水流量检测器、多功能信息杆柱等物联设备等城市基础部件和各类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接入和集中管理。汇聚济宁市空气、水务等城市感知数据,通过开放统一API接口等方式,提供感知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开放应用等服务。面向济宁市各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应用功能等能力开放服务,推动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依托平台部署物联网监测体系,避免重复开发和数据孤岛,重点支撑面向城市治理和服务的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规模应用场景建设。

建设虚拟融合的时空中台。在济宁市高精实景三维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现有基础上,搭建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一一映射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模型平台,加载全域全量的时空数据资源,实现对时空大数据的便捷管理、动态加载、模拟仿真、监测预警、高逼真渲染展示等。在数字孪生城市模型的基础上,实时加载政务数据、位置数据和各类生产、生活、运行感知数据,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对各领域运行态势实时量化分析、预判预警和直观呈现。

建设开源智能的算法中台。建立智能算法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服务配置体系,形成模型设计训练、算法仓库、监控服务等一体化算法支持能力,统一提供视频分析、图像分析、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对视觉内容进行分析,开展场景分类、图像内部标注等实时处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据图形可视化、场景化应用。

建设“云网端数”的安全中台。完善政务云安全建设,建设公共安全组件,为用户搭建统一的“安全资源池”,实现“数据湖”和“资源池”等基础设施安全能力的统一调配管理。构筑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共享等全链条安全监管,确保数据流向用途合规。建立全程在线、全域覆盖、实时反馈的“安全态势地图”,快速有效感知全市数字化安全风险,提供精确预警和智能化调度能力,为全市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系统提供基础安全防护。

(五)营造数字生态新活力,推动持续发展

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济宁建设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创造全新的运营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体系,保障数字济宁建设高质量发展。

1. 创新运营体系

创新发展理念,重构社会运转流程,打造市场化开放化运营体系,分级分类推进数字应用场景开放,优化数据市场体系,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运营生态,推进数字济宁建设可持续发展。

打造合作共赢的运营生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发展理念,探索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加大资本、数据、产业、技术、人才等多元化要素整合,充分吸纳互联网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团队、科研机构等主体灵活参与数字济宁建设,为新基建及应用体系、安全体系等建设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针对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领域和项目,分阶段推动全面市场化运营,依托“新城建”国家试点市建设,加快培育“新城建”相关的新兴产业,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坚持技术要扎根、产业可落地。

分级分类开放应用场景。加强数字应用场景梳理,综合考量数据安全性、数据可得性、商业模式成熟度等因素,开展场景开放度评估评测,引导数字济宁建设场景分级分类有序开放。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业务需求的深度融合、集成利用,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探索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业务发展模式,尽快在生态监测、医疗养老、社区服务、公共就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优化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探索构建数字济宁项目市场化运营准入准出和奖惩机制,制定市场开放评估体系,推动数字济宁业务领域分级评估、分级开放、分级配套。支持数字赋能能力和运营能力平台化、项目化、公司化运营。探索数据、平台、技术、应用等要素资产化转化机制,重点加强数据治理、确权、流通、交易、应用及保护等规则体系研究,培育富有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和信息技术工具研判知识产权侵权等不法行为,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保护力度,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敢试、敢闯、敢担当者创新有为。

2. 完善标准体系

完善标准体系,制定数字济宁建设运行标准体系,加强数字济宁发展效能评估,推进数字济宁有序规范发展。

制定数字济宁运行标准体系。贯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 第1部分:市级指标》(DB37/T3890.12020),健全基础设施、数字应用、运营体系、保障体系等标准规范,保障数字济宁建设有序规范发展。加强政府部门业务运行标准规范梳理,沉淀城市管理各领域数字化业务操作流程、突发状况应对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形成城市管理规范知识库,指导各级各部门业务开展。围绕城市公共服务信息获取、在线办事、建言献策等关键环节,开展公众感知、操作和参与方式方法梳理,构建数字公民智慧服务应用知识库,加快数字红利普惠全民。

加强数字济宁发展效能评估。完善数字济宁项目全周期闭环评估机制,做好项目从立项、建设、运营到退出全周期效能评估,实行综合效能评估与项目资金审批挂钩衔接制度。加强对数字济宁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强化日常统计和大数据运行监测,定期开展数字济宁建设情况第三方评估,以评促优推动数字济宁以最优路径发展。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项目绩效进行监督。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3. 强化安全体系

强化安全体系,构建云网端数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筑牢数字济宁建设可控安全防线。

健全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打造涵盖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和各应用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实现“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应急联动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优化安全事件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组建应急响应支撑队伍,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对网络安全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响应处置能力。统筹推进出台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政策,强化密码基础理论研究、商用密码产品研发,推广国产密码应用,强化应用示范、人才培养、宣传培训等支持力度,规范和深化金融和重要领域国产密码应用与创新发展。

增强专业化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委托第三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快我市工控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全市重点行业点对点防护策略,加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运行状态、风险隐患实时感知。加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能力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大数字济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力度,明确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工作定位、职责分工和能力建设要求,定期召开会议,推进工作落实。建立项目联合协调机制,成立项目专班,合力攻坚,共同推进数字济宁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将数字济宁建设作为重大工程,“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推进落实。制定数字济宁建设年度行动方案,梯次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二)创新政策措施。加大专项扶持政策前瞻研究布局,支持数字赋能平台、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信息安全平台等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数据和场景开放范围,加大创新平台等多种资源要素支持和协调力度,提高开放发展效能。完善数字济宁建设管理制度,将数字济宁建设纳入政府重点督查范围。

(三)培育人才队伍。建立多元化、常态化培训工作机制,对全市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开展数字化培训。加大人才引进,落实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依托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数字领域急需紧缺的技术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组建数字济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机制。健全智库人才长期培养计划,完善智库人员聘用、培养、激励考核机制,实现智库动态调整、有序更新。

(四)加大资金支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数字济宁建设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数字化发展专项资金,提升财政资金对市重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政务数字化项目统筹建设,优化政府采购模式。对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可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公共服务类数字济宁建设项目,给予政府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探索市场化经营,提升数字济宁投资、建设和运营效能。

(五)加强宣传推广。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搭建企业、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多题材地集中宣传报道数字济宁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做法。定期组织举办大数据创新应用宣传体验活动,提升民众数字应用和数字消费能力,吸引市民更多地关注和参与数字济宁建设。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常态化开展数字生活进社区、数字未来进校园活动,深入普及数字化知识,增强群众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附件: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清单

 

 

 

 


附件

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清单

 

序号

领域

重点工程

建设内容

责任部门

完成期限

1

数字经济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数字化提升

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印制电路板等信息制造业细分行业。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依托济宁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引进智能终端、高端计算机、机器人等终端设备企业,打造省智能终端生产制造中心。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2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

构建完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强企业内网改造、工业设备升级、生产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行业企业研发、采购、制造、管理、物流、服务全流程数字化能力,优化生产制造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质量,开发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促进行业及企业提质增效。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12

3

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开展实验测试、产业孵化、标准制定、评估咨询等服务。择优支持若干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工业互联网集成式创新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12

4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加快基于5G的企业内网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无线接入能力。不断丰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开展“5G+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信息通信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跨界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培育“5G+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5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有序开放政务、安防、交通、环保、应急、教育、医疗、物流等场景和资源,每年征集一批高价值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创新载体,推进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济宁西电人工智能研究所、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端人工智能创新载体建设,服务于全市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

市科技局、市直相关部门

2023年

12月底

6

区块链应用建设

推进鲁西南5G+区块链中心节点建设,构建区块链项目孵化基地和联创中心。推进基于智能合约的共享停车、大数据中心、区块链+信息数字化项目等一批区块链省级优秀解决方案、省“链+”试点项目。加快5G+区块链应用场景研发,组织开展区块链应用的先导示范。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中心

2023年

12月底

7

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提升

培育提升汽车、工程机械、矿山装备、农机装备、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专用成套装备7大传统装备,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高技术船艇4大新兴装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8

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提升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等新能源设施的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鼓励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运维诊断。加强智能光伏电站建设,实现对光伏电站的实时监控、集中管理、智能预警分析、灾害防范和资源调度。

市能源局

2023年

12月底

9

新材料产业数字化提升

聚焦稀土新材料、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济宁碳素集团、纬世特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手段,探索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023年

12月底

10

医药产业数字化提升

推进制药工业数字化,推广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候选药物中的应用。提升医疗器械数字化水平。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可穿戴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积极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

2023年

12月底

11

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提升

推动数字化技术在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全生产环节的广泛运用,鼓励采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及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12

橡胶行业数字化水平

培育橡胶制品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2家,建设国家级橡胶制品绿色示范工厂,全面推动轮胎绿色发展,打造轮胎行业全业务链条的数据互联,不断探索绿色轮胎自动化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13

建材行业数字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推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通过装配标准化预制构件的方式提升建筑施工,创新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地。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14

数字经济

数字农业园区建设

建设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形成全市智慧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服务,推进农业大数据智慧应用,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建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标准,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依托数字农业园区,构建“特色济宁”农特产品商业体系。

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

12月底

15

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型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体系,提升流通节点数字化与标准化。推进农产品物流节点信息互联互通,鼓励仓储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

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

12月底

16

现代金融产业数字化提升

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智能客服、智慧银行、智能投顾、智能保险和智能监管等服务。鼓励利用大数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进行金融业务流程再造、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加强智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应用,维护金融后台数据信息安全,预防金融黑客,加强金融风险应对智能管理。

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济宁银保监分局

2023年

12月底

17

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一批电子商务基地(园区)提档升级。推动电商新业态发展,打造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济宁新媒体电商直播基地等一批电子商务直播基地。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切实增强泗水、鱼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曲阜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围绕微山湖渔湖产品、金乡大蒜、邹城食用菌、曲阜文创产品、泗水紫薯、梁山专用车及二手商用车等特色产品塑造区域电商品牌,推动线上新消费模式发展。

市商务局

2025年

12月底

18

物流数字化提升

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应用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国际领先技术,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提高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市发展改革委、市直相关部门

2022年

12月底

19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

推进济宁港运河物流园区、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中铁十四局兖州国际陆港物流园、中国邮政二级邮区中心局暨电商物流产业园、国际智慧农产品物流园、济宁智慧博览物流园、“京东智能云仓”示范基地、泗水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山东凯盛国际智慧农产品物流城、金乡传化城市物流中心、山东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汶上华儒智慧冷链物流园、中国农批汶上市场智慧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任城区、兖州区、泗水县、金乡县

2025年

12月底

20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园区培育

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产业集聚度高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基地),依托任城区、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梁山县、济宁高新区6个县(市、区)打造我市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12月底

21

济宁高新区“创新谷”建设

支持济宁高新区“创新谷”建设,加速5G端到端产业成熟,推动5G+AICDE技术(将5G作为接入方式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融合赋能,制定5G+智慧园区、智慧工厂、VR/AR超高清视频等十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提供典范性5G+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5G+信息技术向生产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赋能。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济宁高新区

2022年

12月底

22

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设工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能力建设。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

12月底

23

数字政府

机关运行数字化建设

推动现有相关业务系统接入“山东通”平台。对尚不具备信息系统支撑的业务,借助“山东通”平台快速开发能力,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分类推进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市政府办公室

2023年

12月底

24

机关办事“一次办成”推进

加强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机关内部办事的应用推广,以“全链条”办成机关内部“一件事”为目的,推动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并联办理”“一次办成”,至2023年底,60%以上的多部门联办“一件事”实现数字化协同。

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中心、市直有关部门

2023年

12月底

25

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

建设态势监测预警的综合运行中心,建设业务规范管理的事件处置中心,建设应急突发响应的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数据科学研判的辅助决策中心。

市大数据中心

2022年

12月底

26

业务协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梳理,形成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对全市事项进行标准化、情景化和精益化整理,对重点高频事项进行串并联优化,形成服务整合“一件事”套餐。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27

数字政府

政务服务体系优化完善

建设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的“一件事一次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创建“一次告知”“一次表单”“一次联办”“一次办好”的最优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开办、百姓办事“分钟制”,推动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网报装、获得信贷等审批“小时制”。 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拟人化服务形象、智能化线下办事服务场景。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2021年

12月底

28

“爱山东济时通”APP改造升级

改造“爱山东济时通”APP为济宁“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的移动端入口及济宁数字赋能平台的总入口,实现移动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进一步整合生活缴费、出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拓展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事项,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29

“惠企通”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优质服务资源,提供政策服务、融资服务、培训服务、供需服务、合作宣传、人才服务等功能,通过线上资源汇集、线下服务支撑,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政府与企业从线下到线上全方位的零距离互动对接。

市大数据中心

2022年

12月底

30

智慧金融平台建设

构建服务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用户的智慧金融服务大数据平台,提供资讯服务、金融产品、债权融资、实时动态等智慧金融服务,实现“政府搭台、多方唱戏”,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高效的沟通渠道,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点。

市大数据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2021年

12月底

31

智慧监管与治理建设

建设智慧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双随机抽查、协同监管等功能。建设智慧监管可视化指挥平台,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与应用。建设涉及冷链食品企业智慧视频监管平台,提供在线巡检、在线抽查、语音对讲等智慧监管服务。

市市场监管局

2022年

12月底

32

公共信用建设

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探索建立覆盖全部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

2025年

12月底

33

自然资源规划数字化建设

建设济宁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三维立体“一张图”应用、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治理等项目,实现“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

12月底

34

数字政府

数字公安建设

增加存储、算力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完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升级改造,实现视频网络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布建新一代公安网,持续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新增智能化监控设施不少于5000路,全面完成公安自建监控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公安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公共安全数据融合共享,提供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等功能。

市公安局

2021年

12月底

35

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改造

汇集消防、水务、森林防火、气象、地震、交警、交通、各化工园区等预警信息和应急资源,完善应急指挥平台,突出应急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加强应急指挥车、移动应急方舱、单兵系统等设备设施应用、完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和通讯保障平台,提升现场应急指挥保障能力。

市应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大数据中心

2025年

12月底

36

行业安全生产智能化建设

聚焦有毒气体和爆炸危险性化学品行业,加快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独栋厂房限人、二道门防人”工程,实现危险工艺装置自动化控制。落实省应急厅工作部署要求,推进安全智慧矿山建设、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平台。

市应急局

2025

12月底

37

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建设

持续完善济宁市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建设,推动智能化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实现实时传染病监测数据采集、健康监测、自动化预警和科学化、智能化决策辅助功能。

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中心

2023年

12月底

38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各类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关联分析、集中展示、智慧应用。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全域性运行体征的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建设城市体检平台,实现城市管理领域体检数据采集、综合分析、问题查找、整治措施的跟踪落实等功能,全面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

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大数据中心

2023年

12月底

39

“云智济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济宁市“云智济宁”信访信息系统,实现诉求闭环处理,形成多元调解的社会治理信息资源体系。

市信访局

2022年

12月底

40

数字政府

智慧防汛建设

构建智慧防汛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基础信息查询展示、河道洪水演进模拟、堤防满溢及溃口处城乡洪水淹没模拟、洪水预报、城乡洪水淹没分析计算、重点水利工程及城区三维建模展示、信息推送与发布、防汛救灾数据集成与智能指挥调度。

市城乡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局

2021年

12月底

41

智慧环保二期项目建设

统筹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构建一套市县两级业务督导调度指挥系统、一幅动态更新的污染源电子地图、一套多源数据融合的研判系统、一份科学准确的问题清单、一套汇聚核心业务的决策流转系统、一个完整的业务派单处理系统,实现问题线索全收录、异常情况全预警、多方角色全参与、处置过程全监管、工作质量全检验,形成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业务督导调度指挥中心。

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

12月底

42

智慧能源建设

建设煤矿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煤电扬尘治理监控平台应用。建设市智慧节能管理平台,实现行业数据共享。建设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开展能耗大数据分析应用。依托省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充电桩资源,利用移动终端“齐鲁e充”APP,为电动车车主提供查询、充电、付费等全流程服务。

市能源局

2022年

12月底

43

数字社会

智慧社保建设

建设社保资格静默认证系统,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业务协作,实现“寓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的便民利民目标。建设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系统,实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可异地经办业务的“全省通办”。

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2022年

12月底

44

智慧养老服务建设

建设集呼叫服务、养老咨询、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服务监管、数据分析等为一体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市县上下贯通、标准规范统一、资源充分共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市民政局

2022年

12月底

45

智慧救助建设

建立市县乡村纵向联通、市直社会救助职能部门横向协同的救助网络。推广应用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字化建设,推进社会救助各职能部门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提高救助效率和精准度。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一网通办”总门户延伸,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指尖办”“掌上办”。

市民政局

2022年

12月底

46

智慧教育建设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升传统教育的管理、运行效率,实现教育过程智能化。建设全市统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打造“网络共享课堂”教育模式,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市教育局

2021年

12月底

47

数字社会

智慧医疗建设

优化完善济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治理、质控和信息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电子健康卡,实现群众就诊“一卡通”。建设济宁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安全资源池中心,建立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信息防护,建设济宁市全民健康信息安全态势监管与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持续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

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

2022年

12月底

48

智慧医保建设

建设全市医疗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医保数据资源中心,建设覆盖公共服务类、经办管理类与智能监管类的全市统一医保信息系统,构建医保信息标准规范及安全运维体系。

市医保局

2022年

12月底

49

智慧交通建设

建设“1+4+4+1”智慧交通项目,主要包括一个交通大数据资源中心,面向智慧行业管理、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出行管理、智慧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平台,四个支撑服务平台,建立济宁市智慧交通标准规范体系,为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

2025年

12月底

50

智慧停车服务

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逐步形成全城停车场“一张网”,实施“先离场后付费”模式,提供一体化的停车位资源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投公司

2022年

12月底

51

数字文体建设

完善济宁公共文化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完善济宁市网络图书馆等线上平台。实施馆藏珍贵文物家精品、古籍数字化工程。发展“互联网+体育”,开通“15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建设智慧档案系统,完善档案数据存储灾备系统。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档案馆

2022年

12月底

52

济宁市文旅融合大数据中心建设

构建济宁市文旅融合大数据中心建设,发挥数据价值,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一站式服务的咨询规划,汇集游客大数据、目的地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文创IP数据,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为文旅企业提供运营支撑,为游客本地体验提供数字化服务支撑。

市大数据中心、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

12月底

53

智慧旅游建设

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乡村旅游,提高文化旅游数字服务能力。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实现省市智慧旅游平台无缝链接,促进旅游技术赋能、流量监测及调控,塑造文旅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强内容输出,增强旅游景点的价值属性,实现数智化文旅新体验。支持曲阜打造“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试点。

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

12月底

54

数字社会

智慧社区建设

建设城市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社区服务的创新模式。完善优化“多网融合”网格化服务平台,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及业务对接,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推广智慧物业,建成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市大数据中心、市委政法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022年

12月底

55

智慧水务建设

建设水灾害防预、水资源保障、水工程监管、水生态保护、水公共服务、水政务协同、城乡供排水七大核心业务,打造济宁特色智慧水务。

市城乡水务局

2025年

12月底

56

数字乡村基础建设

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宽带全覆盖,百万家庭实现光纤入户,4G网络深度覆盖山区及偏远地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智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市、县、农业主体三级数字追溯系统,实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质量追溯电子码”全面覆盖。

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电信运营商

2022年

12月底

57

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建设

构建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集成已有平台、益农信息社及第三方的服务接口,通过PC、微信公众号、钉钉及村居大屏等多种可视化渠道,提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服务、美丽乡村等基础功能应用,为乡村用户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

12月底

58

数字基建

空天地一体化新型网络优化

建成5G通讯网络,深入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NB-IoT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域内北斗系统地面增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城市感知、工业互联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

12月底

59

融合智能端侧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供水设施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供水系统。推进城市挂高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推进桥梁设施智能化改造,部署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加快园林空间智能化升级,建设智慧园林管理系统。推进智慧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停车场及停车泊位建设。推进智能充电桩部署,推动新能源汽车便捷使用。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城乡水务局、市能源局

2022年

12月底

60

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完善

优化政务云布局,推动市级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支持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城市云计算中心、国网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升级完善,支持国网曲阜边缘计算数据中心、济宁市煤矿机械制造行业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鲁西南云计算数据中心、交通物流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京东云(济宁)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商用二手车大数据中心、金乡农产品大数据中心、“航天智云”大数据中心等特色数据中心建设。

市大数据中心

2022年

12月底

61

数字基建

新兴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以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为重点,创建专业创新平台,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安全生产,提升新兴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市科技局

2023年12

62

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支持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企业建立高层次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传统工业园区,培育和聚集创新资源改造煤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加快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项目,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高效的创新型园区,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市科技局

2023年12

63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依托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兖州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农业科技园区,吸引汇聚农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科教创新资源,建设新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市科技局

2023年12

64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举办系列“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新建50家以上“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产学研”项目扶持资金,推动建立20家技术转移机构,培养技术转移转化人才100人。

市科技局

2023年12

6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

组建鲁南技术转移促进平台,打造北上广深科研成果产业化拓展基地、京沪廊道上的创新基地。建设1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从实验室研究、本地工程化、中试熟化到规模生产的全过程服务。搭建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争创国家知识产群试点城市。到2025年,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5000件。

市科技局

2025年12

66

数据资源枢纽建设

加快政务、物联、视频、互联网等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汇聚,建设包含数据采集接入、清洗治理、汇聚管理、分析挖掘、共享交换、可视化展示等全方位、一体化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标准规范机制,建设形成逻辑统一的“数据湖”和“资源池。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6月底

67

万物互联的感知中台建设

打造全域数字标识体系,对城市有形实体进行唯一化数字标识。构建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基础部件和各类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接入和集中管理。汇聚城市感知数据,通过开放统一API接口等方式,提供感知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开放应用等服务。面向济宁市各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应用功能等能力开放服务,支撑面向城市治理和服务的各类物联网应用开发。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68

数字基建

“汇管用评”一体的数据中台建设

建设数据平台,形成数据汇聚、管理、应用、反馈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供应链。汇聚阶段,明确标准规范,清晰采集口径,开展数据质量的动态核查、交叉比对,确保权威准确。管理阶段,开展数据清洗、加工、关联、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应用阶段,建设集数据开发、治理、服务、分析、标签、算法、运维管控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反馈评价阶段,将数据分析结果、大数据决策建议等分类分级推送,及时向后端平台反馈更新。

市大数据中心

2022年

12月底

69

集约共享的业务中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用户、流程、表单管理中心,覆盖政务应用中用户、表单、流程、电子签章、认证授权、邮件、通知等共性功能,形成统一的能力接入、应用服务、运营管理等标准资源,提供系统模块化搭建能力,促进各类“微”应用快速构建。

市大数据中心

2022年

12月底

70

开源智能的算法中台建设

建立智能算法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服务配置体系,形成模型设计训练、算法仓库、监控服务等一体化算法支持能力,统一提供视频分析、图像分析、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对视觉内容进行分析,开展场景分类、图像内部标注等实时处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据图形可视化、场景化应用。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71

虚拟融合的时空中台建设

在济宁市高精实景三维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政务云支撑环境,整合全市空间地理信息,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时空大数据引擎、地图与视频融合引擎、航飞建模引擎和地图开发引擎四大基础能力引擎,构建全市时空信息大数据采集、治理、共享、应用体系,搭建形成全域统一的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形成统一专题数据服务目录,实现全域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获取、统一存放和统一服务。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72

多端一体化的移动中台建设

基于“爱山东济时通”APP,构建一套新的架构体系和业务模型,从用户、业务、数据、技术、运维等维度全方位服务多端,为多端的页面布局、信息发布、应用管理审核等提供统一的业务支撑能力,实现政务服务多端的用户管理一体化、业务应用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技术支撑一体化以及运维监管一体化。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73

云网数一体化的安全中台建设

完善政务云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组件,为用户搭建统一的“安全资源池”,实现“数据湖”和“资源池”等基础设施安全能力的统一调配管理。构筑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共享等全链条安全监管。建立全程在线、全域覆盖、实时反馈的“安全态势地图”,快速有效感知全市数字化安全风险,提供精确预警和智能化调度能力。

市大数据中心

2021年

12月底

【文字版】济政字〔2021〕89号 关于印发《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PDF版】济政字〔2021〕89号 关于印发《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图文解读】《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
【主要负责人解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宋恩岱解读《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