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度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信息
一、产教融合发展情况
1、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校走出了一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基本形成了“企业冠名、定向培养”、“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产教融合,产学互动”的教学培养特色,加强与用人单位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我校与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经典集团、蒂德精机、天意机械等多家优秀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招生(招工)定向培养协议,与46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冠名,企业提前介入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参与并监管教学,不仅节约了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和储备了人力资源,也使企业岗位需求细化到课堂中,实现了校企‘零对接’,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为就业和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就业质量,实现了校企双赢、深度合作。
2、学校引入了“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把课堂搬进了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做了各种“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近年来,陆续与太阳纸业、华勤集团、联诚集团、益海嘉里(兖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曜晖太阳能、蒂德精机、科大鼎新等10余家企业联合开办了数控车工、维修电工、仪器仪表、焊接加工、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等培训班。校企双制组织教学,实现八个统一,即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教师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蒂德精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引企入校”形式的培训,企业提供设施设备,提供高级工程师全程驻校,学校提供场地,共同管理,已有一届学生顺利就业,并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现该公司与学校正在筹建二级学校。与芙诺鑫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前期共同研发“双针冲孔模具”成功申请专利,并把合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社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学校在确定合作企业前,除评估必要的教学条件外,还认真了解考察合作方的诚信、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等条件,根据考察结果由学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是否开展合作,确定合作的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承担招生就业管理、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安全管理、师资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要督促合作企业按协议内容履行职责,履责不到位的要建立退出机制。学校不将学生全程委托给合作企业或其他机构进行培养和管理,也不以任何形式将学生培养变相转包、分包给合作企业。
三、经费保障机制
为了给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做出努力。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为校企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在学费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校企合作的运行专项资金,并定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估。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在实习场所、实验设备、指导教师费用、实习拓展活动等方面的义务,鼓励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优秀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践。也可以鼓励知名企业或者优秀校友出资捐助学校的校企合作。
四、监督管理保障机制
应形成一个从政府到行业再到校企的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体系,以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行业及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管理,在院校层面应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评价及保障制度,委员会工作人员应由双方共同担任,对校企合作进行实时监督汇报、全过程跟踪管理、全方位评价和及时反馈,确保所有管理制度都能得到贯彻执行和不断优化,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
五、下步拟重点突破的方向
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各取其“利”,学习要通过合作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企业要通过合作来减轻招募熟练员工的压力。
1、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学校老师、企业员工全员参与招生宣传,通过网络、招生简章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优势,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2、加强校企合作计划的落实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企业通过学校,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尽可能增加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真正把教室变成“车间”,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来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