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暂无 | 主题分类: | 医药管理 |
---|---|---|---|
成文日期: | 2023-05-09 | 发布日期: | 2023-05-09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任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办字〔2023〕12号 | 有 效 性: | 0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
主题分类: | 医药管理 |
成文日期: | 2023-05-09 |
发布日期: | 2023-05-09 |
发布机关: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统一编号: | 无 |
标 题: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任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济任政办字〔2023〕12号 |
有 效 性: | 0 |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济宁市任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济任政办字〔2023〕1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济宁市任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宁市任城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部署,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22〕67号)、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宁市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济政办字〔2022〕83号),结合任城区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中医药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市发挥示范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衔接畅通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中医和西医、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的统筹协调。完善中医药工作决策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的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要充分听取并吸纳中医药主管部门意见。公立中医医院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扎实推进“党建入章”工作。不断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加强对中医药工作投入力度,落实中医投入倾斜政策,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符合中医医院发展规律的投入机制。(区卫健局、区委编办、区财政局牵头,区发改局、区人社局配合)
(二)建设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体系。扶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政府办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档升级,促进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中医药参与健康山东行动。规范中医临床优势技术和适宜技术同质化推广,依托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任城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打造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8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持续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进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争创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针对视力低下、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常见病,培育专项技术服务团队,健全任城区防治基地和服务网络,打造任城区青少年健康服务特色品牌。(区卫健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教体局、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分工负责)
(三)改革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深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开展调价评估,符合启动条件的及时调整价格。依据中医医疗服务特点,优先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成本和价格明显偏离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对源于古代经典、广泛应用、疗效确切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开辟新增价格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按规定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疗机构区域规划布局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对允许在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的治疗性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参保患者在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使用中医药治疗,合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比例不低于85%。推广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付费,遴选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纳入中医优势病种,实行按病种收付费,合理确定收付费标准,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价值。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积极落实中药饮片省际联盟采购工作。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区医保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四)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多渠道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将“三经传承班”全面融入名医工作室、中医药专科、继续教育项目,提升临床中医经典、经方、经验学用能力。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西学中”普及班、骨干班、高端版培养项目,选拔培养全区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完善优化师承制度,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师承教育全覆盖。利用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振森传承工作室”这一品牌,培养一批优秀名中医。加强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传承,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区卫健局牵头)
(五)强化中药质量全流程监管。鼓励经典名方向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新药递级转化,探索中医药传统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特色审评证据体系,简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审评审批程序。优化长期停产中成药品种恢复生产工作程序,推动优势休眠品种恢复生产。加强中药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后检查及日常监管,持续提升中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支持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对已上市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强化区域合作,探索在道地药材产区、中药材市场或中药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共建检验实验室或检验检测平台,协同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监管力度,聚焦中药饮片存在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检。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处罚处理,切实保障中药质量安全。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将质量保证体系向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延伸,从源头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探索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配合)
(六)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机制。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把会看病、看好病和中药炮制、鉴定等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主要评价内容,健全中医药名医遴选机制,按照规定结构比例及时调整优化中医医疗机构岗位设置,落实省、市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和高级职称评审专业。推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构建中医思维、临床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认可度“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对中医药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在各类人才项目选拔中向中医药行业适当倾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技评价标准,在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验收、评奖等环节,遵循中医药规律,实行分类评价。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中医医院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医院运行机制。常态化推进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审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经费核拨、薪酬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建立任城区中医药发展成效评价机制,围绕中医药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人才服务、传承创新、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构建中医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局、区教体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分工负责)
(七)深化中医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中医倾斜,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医院,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鼓励对治疗周期长、风险可控、需持续治疗的中医病种,开展日间中医医疗服务,符合规定的中医诊疗费用参照门诊慢特病或住院政策支付结算。探索实施对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特色医疗机构适当提高报销比例,支持发展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发展医保示范点。(区医保局牵头,区卫健局配合)
(八)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济宁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深化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创建。“十四五”期间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医堂建设实现90%的达到精品国医堂建设标准。支持中医医院参与区域医共体建设,鼓励重点学科进入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同质化提升,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临床服务模式。探索其他公立医疗机构推行中医全科化。推进“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推进中医医院及国医堂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2025年,实现90%以上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医堂注册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区卫健局、区财政局牵头,区医保局配合)
(九)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实现公立中医药机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全覆盖,争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一批中医药文化知识角、文化长廊、文化街和主题公园。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推广,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养老机构活动。持续开展“中医药伴我成长”行动,建立政府部门指导、学校主导、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支持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机制,遴选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推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区卫健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教体局、区文旅局、区融媒体中心配合)
三、实施步骤
(一)改革试点阶段(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做好示范区建设启动工作,鼓励各部门围绕改革任务,制定规划措施,先行先试。
(二)全面推广阶段(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总结提炼改革经验,开展示范区建设中期评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形成中医药改革发展有效路径。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5年6月-12月)。全面总结评估示范区建设的成功做法和主要经验,为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任城方案”。
四、保障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将示范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落实举措,明确责任主体、层层抓好落实。要强化方案实施的全过程监控,定期对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地见效。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和示范区建设的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科学引导,严厉查处非法行医、虚假违法广告以及其他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损害中医药声誉的违法行为,努力营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