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暂无 主题分类: 体育,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4-15 发布日期: 2022-04-15
发布机关: 济宁市体育局 统一编号:
标  题: 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文字号: 济体字〔2022〕1 有 效 性: 0
发布机关: 济宁市体育局
主题分类: 体育,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4-15
发布日期: 2022-04-15
发布机关: 济宁市体育局
统一编号:
标  题: 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文字号: 济体字〔2022〕1
有 效 性: 0

关于印发《济宁市体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济体字〔2022〕1号

 

各县(市、区)教体局、体育中心,济宁高新区软环境保障局、太白湖新区社发局、济宁经开区教育分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济宁市体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济宁市体育局

                                                    2022年4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济宁市体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体育工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工作要求,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奋力实现“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济宁”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党建引领,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深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用好会前“读报时间”,利用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举办专题学习班,实现处级以上干部全覆盖,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汇聚力量。

       2.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按照“机关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年”开展党建工作,聚焦政治引领、求实问效和基层基础,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探索“党建+”工作模式,设计一系列党建活动载体,强化服务功能。坚持“支部建在队上”,外训队伍及时成立临时党组织,全面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统领作用。坚持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下力气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战斗堡垒。创新和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双争、双比、双提升”“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持续深化“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体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塑造阳光体育形象。开展廉政风险隐患排查,推进制度创新,扎紧制度藩篱。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纠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不断净化体育政治生态。加强警示教育,建立典型案例通报制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警钟”长鸣。加强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风”问题的新形式新表现,努力做到风气严实、纪律严明、干部廉洁、班子廉政。

       4.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精准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从严进行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有序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常态化开展“三述”,提高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论业绩。

       二、强基固本,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5.筑牢群众健身的基础。抓好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健身指导和健身文化等“六边”工程,特别是要抓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是增数量。继续实施村级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和县县都有体育公园两项工程,年内,完成500个村居健身器材的更新配备;新建12处室外智能健身设施,配置二代健身器材。同时,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利用空闲场地建设休闲小广场、小球场和社区健身苑等;二是盘存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废旧厂房、车间等改造成健身场所向社会开放;规范管理现有健身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研究探讨学校、企业的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问题。

       6.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好济宁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市级探索新的办赛模式,推出部分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办比赛,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赛事组织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赛事的举办,培养壮大市场。如,由有能力的企业举办单项运动会、马拉松比赛等;研究一些新的赛制,如,济宁高校龙舟对抗赛、拔河对抗赛等。同时,积极挖掘踢毽子、抖空竹等一批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我市独创的“六艺太极拳”项目;借助我市山、河、湖等优势资源,组织举办龙舟赛、邹城峄山徒步赛、曲阜“朝圣之路”骑行赛、太白湖健步走、乒乓球羽毛球“谁是球王”争霸赛等系列赛事,持续打造品牌赛事。组织好 “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即“百千万”三大赛事,从乡村开始组织比赛,层层选拔,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参与度;组织体育协会和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到乡村、社区、学校,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健身活动,传授健身方法等;各县市区按照小型化、社区化、生活化组织开展健身活动等,让活动开展在群众身边,融入到群众生活。

       7.强化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上岗等管理制度,并实行精细化管理。鼓励具有体育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义务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以科学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年内,市体育局组织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人。各县区应按人口比例,组织好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实现一村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

       三、训练备战,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8.全力抓好25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备战办公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备战25届省运会,精减人员,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层层动员,层层传导,形成全员备战的局面。精心组织,精准服务,确保奖牌榜全省位次前移,鲁南第一。做好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工作,组织全体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完成赛前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坚决做到“零出现”“零容忍”。

       9.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积极推进 “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项目走向社会;继续加大业余训练网点设置力度,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促进校园体育普及、推动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通过培训、竞赛、经费扶持等方式,逐步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布局,增设一大批传统体育学校,积极支持高中、初中办高水平运动队。鼓励、支持俱乐部进校园活动,借助体育协会的力量,通过与教育部门的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运动项目,更加激发学生参与业余训练的积极性。

       10.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建立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开展体育指导服务。推进青少年竞赛活动融合,组织举办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等7个项目的比赛,部分项目试行主客场赛制,不断提升赛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教室。扩大游泳普及的受众面,今年全市组织10000名中小学生免费学会游泳。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推广普及脊柱健康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探索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社会组织合作帮扶机制,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训练水平提高。扩大全市青少年体育选材网络,完善青少年训练选材标准。

       11.坚定不移推进县区体校改革。进一步深化教体融合,巩固县级体校改革成果,促进体校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注重体校县区体校办学模式改实效,借助社会力量,形成成熟的办学模式,确保有效输送人才。对县区体校所设置项目进行梳理,搞好后备人才布局,对发展较好、输送培养人才力度大的县区体校进行挂牌、奖励,对发展较慢、较为落后的县区体校要进行重点帮扶,在资金和人员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做好基础培养与市级体校的有序衔接,切实把县区体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底座效用发挥好。

       四、创新举措,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

       12.抓好场馆运营。依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商贸休闲等多功能体育服务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

       13.探讨成立体育产业发展联合会。制定行业规范,在行业自律、权益保护、纠纷处理、同业互助、交流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更好作用。深入体育企业一线,摸清企业的底子,利用现有政策进行分类指导,研究出台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攀登计划。

       14.加强产业融合。加强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文游、医疗等业态的融合,推动健身服务产业发展。

       15.稳妥促进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发展体育彩票业,优化体彩销售合理布局,加强网点质量规模建设,紧抓增机扩容工作,提升网点的营销技能,实施网点帮扶工作,实现全年体彩年销量8.5亿元。

       16.谋划组织好山东省沿运河五市体育产业协作联盟成立大会。充分利用沿运河城市协同发展合作机制这个平台,发展区域品牌赛事活动,促进区域人才共育,形成互补互促、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17.开展体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大“体育+互联网”规划力度,充分利用济宁市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效能,整合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运动指导等信息资源,通过体育信息化服务,更好服务群众健身,优化营商环境,刺激体育消费,提升体育工作效率,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五、守牢底线,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

       18.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全力抓好体育领域安全稳定工作。修订完善全市体育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开展全市体育系统安全生产督导检查。以各类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提升体育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完善赛事安全监管,落实“一赛四案”,加强风险研判,建立“熔断”机制,杜绝业务与监管“两张皮”。严防体育领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为杭州亚运会、二十大等重要节点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19.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严格执行国家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属地防控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侥幸心理。严格运动队管理,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密切掌握行程,防止失管失控。落实体育健身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和健康管理,控制人流上限,定期通风消毒,落实场所码+行程码、测量体温、“一米线”等要求。线下体育赛事活动均应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按要求报疫情防控部门审批,压实赛事活动主办方主体责任。

       20. 持之以恒抓好系统稳定。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风险防控和应对机制,研判好、管控好体育战线的意识形态风险。着重发挥12345市长热线、网络问政平台作用,领导班子带头研究,加大矛盾调处力度,推动群众各类诉求和意见建议有效解决,确保全市体育系统和谐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8000023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100号 鲁ICP备05021223号-1